当前我国艾滋病整体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实现基本阻断,抗病毒治疗覆盖比例达90%以上……自1985年报告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我国艾滋病防控政策日益完善,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专家表示,艾滋病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要有早筛早治的科学路径,也离不开用爱心给患者们带去希望。
我国艾滋病感染率、
死亡率处全球较低水平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报告存活艾滋病感染者122.3万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41.8万例,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处全球较低水平。
2004年起,我国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措施,延续至今;2006年,国务院发布《艾滋病防治条例》;自2000年起,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4个遏制艾滋病传播的五年行动计划;2023年2月,国务院防艾委印发关于开展艾滋病防治质量年活动的通知……近年来,我国政府及卫生疾控部门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全国艾滋病救治及药品供应体系已覆盖2517个县(区、市);筛查实验室和检测点发展到5万余家;抗病毒治疗覆盖比例超90%,治疗成功比例超95%;先后实施5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一个个数字背后,折射出我国艾滋病防控体系的历史性变化。
艾防事业面临新挑战和新问题
“以低毒、等效、价廉为特征,我国抗病毒药物已基本满足了本国艾滋病治疗需求,大幅降低死亡率,有效减轻政府经济负担。”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李太生说,然而当前我国面临艾滋病患者老龄化、耐药与合并症增多等明显趋势,为艾滋病治疗防控带来新的挑战。
随着药物科学不断发展,艾滋病阻断药物近年来进入人们的视野。医学专家指出,阻断药不是“万能后悔药”,并不能百分百阻断成功,使用后及时检测随访很重要。
艾滋病患者依然期待
充分就医和社会包容
“仍有部分感染者处于‘冰山之下’。”李太生表示,他们中有许多由于顾忌社会目光和自身心理压力,主动筛查意愿较低。不自知、不干预的感染者更容易导致病毒的传播。创造筛查更方便、就医更充分、对感染者更为友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遏制传播势头。
我国相关法律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如今,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不仅免费提供治疗药品,还对生活困难并符合条件的感染者及其家属给予生活救助。中国艾防事业的历史变迁,折射出健康中国建设“人人享有”,折射出文明社会对感染者的关怀救助。
据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