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物与24节气
小雪
小雪到 冬始俏(图)
本报记者 刘茵 刘莉莉
清代《雪艳图》轴。
明代项圣谟 《且听寒响图》卷。
明代釉里红松竹梅纹罈。

  时至小雪,此时,大规模冷空气南下,寒潮频繁出现,江南水乡大范围大风降温,北方开始进入天寒地冻的季节。古时,文人墨客在小雪时节或咏或叹,留下诸多佳作。今日小雪,让我们走进天博,从文物中感受古代文人的多彩冬季。

  天博馆藏明代项圣谟《且听寒响图》卷,画卷以冬日几棵枯树展开,继而是突兀天地间的巨石,再以寒江远山结尾,一派江南水乡冬季萧瑟寒寂的景象。画风周密严谨,笔墨秀逸洒脱,体现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天博书画研究部的李晶说:“明清鼎革对项圣谟的打击很大,这一时期的创作多表现出他作为知识分子内心的痛苦和不屈的精神,这点在卷后他的题诗中也有表现。”

  受画人是项圣谟同乡孙圣兰,入清后隐居不仕,项圣谟将其引为同调。《且听寒响图》卷表现的凛然正气,正是他们精神的写照。署款“香王孙先生,固与结翰墨交,趋而索观遄去,以此纸征画。时霜气凛冽,竹木萧森,乃为呵冻写此,命曰《且听寒响图》,并题七言排律以赠,兼求正之。胥山樵项圣谟识。”

  小雪节气,正值初冬,梅花初放。古代文人,惯以梅自比,不争风、不媚俗。梅之高洁坚强,使得文人墨客尤爱。

  天博馆藏清代冷枚的《雪艳图》轴,画中绘有三位女子,居于画面中心是一高贵女子,其余两位为侍女。梅花在雪中静静地绽放,一侧侍女手捧梅花,另一身后侍女双手持大伞,天空中零星地飘着雪花,她们身后是一株梅树,上面开满了梅花,给寒冷的冬日平添了一份浪漫和生机。

  古人对梅花的偏爱亦表现在瓷器上。天博馆藏明代洪武年间釉里红松竹梅纹罈,器型硕大规整,釉质肥厚,呈青白色。天博器物研究部副主任李君告诉记者:“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成熟并盛行于明代洪武时期。此件器物口沿处绘制如意云纹,颈部为变形莲瓣纹,肩部装饰缠枝扁菊花纹,腹部主题纹饰为松竹梅‘岁寒三友图’,并配有蕉叶和坡石作为衬托。器物腹下部绘有两组莲花瓣纹,间隔处绘制回纹,底部圈足边沿装饰卷草纹,画面层次多达8层,但主题突出,主次纹饰鲜明,繁而不乱,承袭了元代的绘画风格,展现出多层次彩绘的独特风貌。”

  《群芳谱》曰:“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气,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降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文化学者姜维群介绍,小雪节气当日不一定天降小雪,如唐代诗人徐铉《和萧郎中小雪日作》:“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这一天虽然“日西斜”还“远连霞”,但几个特征说明天已经冷了,诗人用新炉开始煮茶,菊花也将开尽。进入“小雪”节气后,气温会逐步降到零度以下,民间有“小雪封地”之谚。此时,人们开始储备越冬食品:在北方,多把大白菜、萝卜、土豆等存入地窖,或腌制咸菜,或积酸菜;在南方,有“冬腊风腌”习惯,开始制作腊肉、香肠,晾晒鱼干。此时节宜多晒太阳,多运动,多泡脚,以提高免疫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