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热点追踪
纪念引滦入津工程通水40周年纪录片《思源》~~~
非遗薪传~~~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1月0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薪传
赵伟 “葫芦庐”要不断融入新的文化价值(图)
本报记者 徐雪霏

  葫芦谐音“福禄”,自古便是吉祥的象征。用葫芦加工制器的历史也由来已久,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范制葫芦便是独特的匏(匏即葫芦)器工艺之一。“葫芦庐”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葫芦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葫芦庐”中的“庐”字意为“房子”,寓意是希望爱葫芦的人都能聚到这里来。作为第四代传承人,赵伟致力在继承传统葫芦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作品设计上融入中国文化,希望以葫芦为桥梁,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创新的基础

  是掌握纯熟技艺和提高审美能力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葫芦庐”的由来,以及您是如何成为第四代传承人的?

  赵伟:“葫芦庐”是我太爷创立的,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了。我太爷是从种葫芦开始,但是葫芦毕竟是一种自然生长的作物,表面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瑕疵,我太爷就开始研究葫芦的制作工艺,比如用香烙在葫芦上面画一朵花来掩盖一些长得不好的地方,就这样我们家一代一代将葫芦的制作工艺传承了下来,已经传承了五代。

  我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我,但并不是一上来就教我怎么制作葫芦,而是从绘画开始。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住平房,一放学小伙伴们就都在马路上玩,但我写完作业还要学画画。我就只能搬个小板凳,坐在家门口一边画连环画,一边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玩。父亲对我很严厉,小时候的我并不理解,但现在回过头再看,我很感谢父亲那些年来对我的培养,为我在今后的葫芦制作技艺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葫芦的制作工艺有很多,但不论是烙画、醒模、雕刻,还是制模、制范,手艺人的根基是审美格调,没有大量的练习和持续的熏陶,是不可能完成有质量的作品的。作为“葫芦庐”代表性传承人,我想我需要做的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葫芦文化以一种新的形式更广泛地传播。

  记者:您觉得制作葫芦最难的是什么?

  赵伟:葫芦的制作工艺很多,比如范制葫芦、勒扎葫芦、火画葫芦、押花葫芦、针刻葫芦、刀刻葫芦等,我个人觉得最难的还是范制葫芦。范制葫芦简单来说,就是用一个特定的模具,将幼小时的葫芦装于其中,随着葫芦的长大,最终得到一个按照特定模样生长出来的葫芦。我们首先要把阳模雕刻好,然后翻制成阴模。以前是把木头直接雕刻成想要的葫芦形状,称作“桩子”或“模子”。每个葫芦都要单独做一个瓦模,一次性使用。开模验葫芦,那就跟赌石没什么两样。营养不良的葫芦,缩在模子一角,失败了;水大了或是肥大了,葫芦胀裂了模子,称为“炸模”,导致图案模糊变形,称作“瞎模”,也是不行;极少能有一个范得非常漂亮、满范且花纹清晰的葫芦,如果有就等于中了奖。

  从设计、制模到播种、耕田,一直到最后的结果、晾晒,我将范制葫芦整个过程总结为36步,其中任何一步出现差错,都没办法得到完美的作品。在我工作室展出的一件“八不正”葫芦《福禄寿》,是我目前最满意的范制葫芦作品。八不正,是典型的清代宫廷葫芦制式,上下两个肚子都要范制成见棱见角的方正形状,还要再有吉祥花纹。和瓷器珐琅器一样,葫芦界也有“一方顶十圆”的说法。八不正葫芦的棱线极多,纯靠石膏模子把它憋成这样,失误率很高,也格外珍贵。我制作的这个八不正葫芦,上面有整整100个福字,福上加福,有很好的寓意。

  这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也在传统工艺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比如将传统制作模具所用的瓦片、木头,改为硅胶、石膏、塑料,这样的模具外壳更为坚韧,葫芦成形的几率也大大提高。另外葫芦的生长周期很长,一年只结一次果,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可能葫芦遭到病虫害或是生病,就无法成形,那之前付出的辛苦也就白费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研发了一种可以预防葫芦生病的药物,这样有效提高了葫芦的成活率。

  记者:您一直强调非遗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葫芦庐”的创新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伟:现在工艺进步了,作品很容易被复制,那么如何让“葫芦庐”一直走在葫芦工艺的最前沿?那就是要坚持原创,我现在每年都要制作上百个作品,并且这些作品的设计都结合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与中国的香道、茶道、文房四宝进行结合,今年我还开始制作一个新的系列,就是将葫芦范制成我国著名艺术家的形象,未来我会陆续再完成其他的作品,将葫芦文化与艺术结合在一起。

  完善评审标准

  促进葫芦产业规范前行持续进步

  记者:目前“葫芦庐”已经传承至第五代,您是如何挑选传承人的呢?

  赵伟:其实最早我收过42个徒弟,那时候“葫芦庐”刚被评选为区级非遗,就有孩子来找我学,我想既然孩子们想学,有这个兴趣,我就愿意教,所以徒弟也越收越多。但被评选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后,我觉得我的责任不再是给孩子们培养一个兴趣那么简单了,我要做的是传承非遗、弘扬非遗文化,我有责任把独具中国特色的葫芦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那么在挑选第五代传承人上就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第一条就是要专职从事葫芦行业,将制作葫芦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一直觉得,做一件事要不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制作葫芦是一个需要潜心钻研的事,不经过长期积累是不行的。第二条就是残疾人优先,我定期开设面向残疾人的培训课程,我觉得对于这类人群来讲,就业是一个很大的困难,而制作葫芦恰好是可行的,解决了他们实际的生活问题。第三条是有美术基础的高才生优先,目前我们培训过的学员中就有清华大学的硕士,还有广西艺术学院毕业的硕士,我希望我的下一代传承人,在传承的基础上能够有所创新,不断融入新的文化价值,让“葫芦庐”能够一直走下去。

  经过层层筛选,目前我还有十多位徒弟,每半年我会组织一次学术讨论,让大家把自己制作好的作品拿出来进行交流,每年还会投票评选,如果连续三年都在末位,那就会被淘汰。因为我希望我挑选出来的传承人是具备持续进步能力的,就像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也要不断向前走,和我们所处的时代融合,才能走得长远。

  记者:下一步“葫芦庐”如何向前走,您有哪些具体的规划吗?

  赵伟: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国家级的葫芦行业协会,因此我第一个设想是制定一套完善的葫芦评审标准。因为葫芦的种类有很多,每个种类也分好与坏,但对于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可能很难分辨,我们制定出来这个标准,再通过这个标准来规范葫芦的定价,通过协会每年发布葫芦产业状况,评选出葫芦制作名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葫芦市场价格虚浮的乱象。第二个设想是我希望能够将我国古籍中记载的葫芦制品通过现在的技术进行还原,并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留存下来,这也是我给自己定下的一个目标。第三个设想是要进行“一带一路”葫芦文化巡展,这些年来我也走访了二十多个国家,发现每个国家都有制作葫芦的工艺,我想既然世界各地都有葫芦,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葫芦作为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将中国的福禄文化传播出去,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魅力。第四个设想是我要将葫芦与文旅进行融合,近年来我们建立了“葫芦庐”艺术馆、葫芦主题博物馆、世界葫芦种子库、葫芦新品研发实验室、葫芦文创及数字产品开发工作室、智慧农业葫芦种植试验区、世界葫芦种植欣赏区、范制葫芦私人定制区、葫芦文化体验区、自然教育示范园等,下一步还要挖掘整理天津的历史文化与葫芦文化融合,通过线上、线下各种各样的传播形式,让人们感受葫芦从种植到制作再到完成的乐趣。另外,我们还开发了葫芦宴、葫芦酒,下一步我们还会开发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全方位地感受葫芦的独特文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