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回答和阐释,对于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更好把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这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刻解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国家民族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其政治底色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现代化生动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其价值遵循是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它坚持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地位,强调“大团结大联合”“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它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强调“人民立场”,始终将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置于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其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它开拓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崭新形态和广阔空间,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想、一起干。
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正日益彰显出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的生机活力。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导下,立足中国实际、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和精髓形成的,它是中国共产党把“两个结合”的实践经验成功转化为制度成果的生动写照。首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有关多党合作的思想,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体现了鲜明的中国智慧;其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基于中国的实际、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实际而形成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有光明前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民主党派先辈们的自觉选择;第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形成的,它源自中国土壤,植根中国文化。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创新性、和平性。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主张大一统、天人合一、天下大同……同时又以中庸和谐为价值取向,尚和合、尚协商,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合和共生、美美与共……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将这些文化要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具有西式民主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不仅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强保障,还将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些都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了难得契机和广阔舞台。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对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作出部署,为进一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指明了方向。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民盟始终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并肩战斗、探索前行、开拓进取、砥砺奋进,是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发扬“与党同心、爱国为民、精诚合作、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保持与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政治本色,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在统战大局中的重要作用,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参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好、发展好,推动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行稳致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民盟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