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京津冀学习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研讨会在中共天津市委党校举行。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浙江等地党校、社科院、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同志齐聚天津,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京津冀”开展学术研讨,共谋京津冀地区产业生态化转型、生态产业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美丽京津冀建设。
一、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京津冀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明确了京津冀要承担起“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重大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近年来,京津冀三地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京津冀建设,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取得丰硕成效,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京津冀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要进一步谋划好、规划好、落实好生态环保工作,将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根本遵循,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总体思路,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京津冀。王金南提出建设美丽京津冀的思路框架,包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补齐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短板;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持续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深化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协同、法规标准协同、市场政策协同、监管能力协同,构筑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体等重要任务。
二、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京津冀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新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京津冀是展现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与发展矛盾较为尖锐的区域。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认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因此要重点做好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力度,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保障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徐鹤教授认为,资源循环利用是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重要抓手,京津冀进一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需要强化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大力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加强“以废治废”,推进跨区域、跨行业多源固废协同利用处置。
三、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绿色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则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王金南提出,推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产业结构方面,加快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强化产业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煤炭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快形成高精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助力环保产业发展。能源结构方面,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有序推进风能、太阳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打造全国氢能产业发展高地。交通结构方面,要构建新型绿色交通体系,推进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慢行系统融合发展,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共同打造“全国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所长陆小成研究员认为,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新要求,京津冀三地要明确发展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和合作发展,新征程上不断谋划和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发展。
四、促进京津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路径,也是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关系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畅通京津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中共湖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副院长胡继妹认为,要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不断强化生态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罗琼研究员认为,在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及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围绕碳排放权、排污权等准公共性生态产品推动生态资源权益市场化交易。天津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王会芝研究员认为,“绿水青山”是自然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要从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传播等方面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路径,建立京津冀区域湿地、海洋、草原、水流等生态保护补偿体系,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生态+”复合产业体系。
(执笔人:刘俊利,天津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