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8月2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桃花源(图)
张映勤 题图 张宇尘

  湖南常德的津市,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小城,仿佛湖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这里不仅有许多令人陶醉的自然风景,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来到常德,来到津市,听说此行的参观内容包括桃花源,心中便有一种无法抑制的向往之情。

  古人云:“江山之好,亦赖文章为助。”天下名胜,多以文字传名。桃花源概莫能外,它的千载盛名,与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文章《桃花源记》紧密相关,这篇收入中学课本的妙文,让桃花源名闻天下,妇孺皆知。

  桃花源地处常德郊区,面临沅水,背倚群山,景色优美,风光秀丽。如今的景区面积庞大,其中核心景区就有15.8平方公里,包括4个自然区: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岭和秦人村。其中,桃花山、秦人村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树林、方竹亭、遇仙桥、水源亭、延至馆、集贤祠、秦人古洞等70余处景点。

  经桃花源的牌坊进入景区,满眼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各种花卉五颜六色,竞相开放。因时间所限,我们只能选择乘坐电瓶车游览。山谷中的小径曲折蜿蜒,洁净平坦,目光所及,真是美不胜收。那天地之间如梦如幻的山形水影,那道路两旁如诗如画的修竹茂林,那夺目怡人若即若离的繁花异草,那点缀其间若隐若现的古老建筑,无不让人留恋,让人想往。时值6月中旬,应该进入旺季,这里却了无人迹,游客甚至比当地的居民还少,环境有点空旷冷清。其实,这正是我喜欢桃花源的原因,偌大的景区处乱不惊,静若处子,显得幽深而神秘。

  这几年游走各地,重建的、仿建的景区看过不少,人头攒动,喧声如潮,参观如同赶集一般,疲惫的身心何曾得到片刻放松。但是桃花源不一样,它就像一个纯真质朴的乡下少女,不张扬,不做作,安详悠闲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桃花源的美,是一种整体的美,自然的美,宁静的美,和谐的美。身处此境,真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桃花源适合慢游,景区大、景点多,自然风景如诗如画,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如五柳湖、桃花溪、浴仙池、缆船洲、问津亭、桃川宫、水府阁、秦人宅、集贤祠,等等,数不胜数。进入桃花源,就如同进入大自然的怀抱,在这些自然风景与历史遗迹中,感受岁月的静好与人文的熏陶。当然,若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那桃花源与其他别处景区的区别不大,山美水美景美,亭台楼榭遍地,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积累,看来看去,最后还是一头雾水。

  到这里游览,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看、慢慢品,真正体味它独特的韵味。桃花源因文而名,不了解陶渊明,没读过《桃花源记》,到这里不过是游山玩水,浮光掠影地满足一下视觉上的享受。游桃花源,重在感受五柳先生写作此文的良苦用心,在这篇三百多字的文章中,陶渊明重点不在写景,不在描绘山河之秀与环境之美,而是通过营造一处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人间乐土,寄托自己对内心理想的向往,表达人们对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到桃花源,看不看桃花并不重要,看不看那些特色古建与山山水水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能否得到净化,精神境界是否得到提升。它让人们明白,无论身在何处、何时,都应该追求精神的自由与内心的宁静。

  千百年来,桃花源作为影响深远的文化品牌、旅游名片,成了人们抒发情感、寄托梦想的胜境,国内不少地方为探寻桃花源、修建桃花源付出了努力。至今,各地以桃花源命名的景区景点不下10处,较为著名的有湖北十堰、安徽黟县、重庆酉阳等地都有桃花源。它们各有依据和理由,将桃花源这个不乏虚构成分的理想之国,变成了现实中的人间乐园。

  湖南常德的这处桃花源,一是有史料记载和文字出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开篇时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武陵人从岸边的桃花林深处的山口进入了土地平旷,有屋舍良田、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武陵即现在景区所在的常德桃源县一带,人们根据山川地貌、自然环境,将这里确定为桃花源是有依据的。二是现在的桃花源景区,并非近年来为适应开发旅游、招揽游客而新建,自然风光古已有之,人文建筑已越千年。秦汉之后,桃花源所属郡县虽然名称多变,但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这里的幽闭环境、特殊地貌,不会因朝代更迭而有大的改变。桃花源历史渊源久远,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战国秦汉时期,这里的秀丽风景、奇山异水,便已为人们所倾慕、传扬,吸引了诸如春申君黄歇、三闾大夫屈原、伏波将军马援等名人在此流连,这里的桃源山、桃花山不仅远近闻名,而且山上也有了桃源观、桃川宫等建筑。

  到了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作为一个精神符号是有现实依据的,并非完全虚构假托,群山环抱、绿水缠绕的平坦田野、村落屋舍,就是他写作桃花源的生活背景。但文学创作毕竟是人的主观产物,桃花源是五柳先生心中的桃花源,不一定是实指某处山水田园。其实际效果是:桃花源通过陶渊明的生花妙笔,声名鹊起,世人皆知。陶老先生也因此文名扬天下、家喻户晓,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他为桃花源做了最好的广告,使之成为名实相符、远离尘嚣、逃避乱世的胜境乐土,后世在这种名牌效应的带动下,锦上添花,屡加修建,始成今日规模。也就是说,常德的桃花源古已有之,经陶渊明的文章而提升名气、深入人心,这或许是别处景区无法替代和超越的独特资源。

  桃花源因陶渊明的文章,成了世代人们向往的理想圣地,也引来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竞相追捧,千百年来,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诗文大家,都曾到此驻足,竞相吟咏,短歌长篇不计其数,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他们的到来与歌吟,为桃花源增添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这里还应该特别提到,另一篇名文《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晚陶渊明四百多年出生的文学家刘禹锡,在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到朗州(今常德)生活10年,他经常到桃花源追慕先人,吟诗抒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只有81个字的《陋室铭》。铭文字字珠玑,句句生辉,堪称千古之绝唱,盖世之奇文。如今,桃花源的鸡鸣谷口刘禹锡草堂,就坐落在竹林树丛中,其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妥协的高洁品格,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高度一致。

  常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肥水美,物产丰富,距离常德不远的桃花源,自古就不是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它所以能够与世隔绝,不为外界袭扰,关键在于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到桃花源需乘舟沿溪而行,说明这里交通不便。桃林尽处有一座山,那只能容一人通过的小山口才是进出之路。也就是说,桃花源很可能是三面临水、一面连接陆地的半岛。水面复杂,陆路隐蔽,即使当时的武陵渔人出来做了标记,因为溪水湖水的涨落深浅发生变化,所做标记会失去作用,后人再难探寻桃花源。

  从根本上讲,将桃花源封闭起来、与世隔绝的,不仅仅是因为外界特殊的自然条件,更是陶渊明的主观愿望。桃花源这个地方开发历史久远,在当地早已声名远播,陶渊明借助这个静谧幽闭、与众不同的避乱乡村,构筑自己心中的理想王国,他笔下的桃花源是隐匿于山水之间的村庄,普通百姓们耕耘劳作,自给自足,淳朴善良,怡然自得,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独享清净自由的快乐人生。这里没有市井的喧嚣,没有商业的侵蚀,没有利益的纷争,没有官场的倾轧,这才是人们向往的远离世事的安乐之所。

  在常德、在津市,我找到了历史的桃花源、文化的桃花源、现实的桃花源、精神的桃花源。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理想,游桃花源给我留下的启示是:外求于物,不如内求于心。在甚嚣尘上、物欲盛行的当下,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自己保留一块心灵净土,就会身心放松,精神愉悦。至于现实中的桃花源到底有没有?到底在何处?其实并不重要。往事越千年,岁月总流转,若是心中有,处处桃花源!

  本版题图  张宇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