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8月2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楼春秋【38】
天津电报总局大楼:
永不消逝的电波(图)
罗文华
扫此二维码,观看本期节目视频。

  “消息灵通异等闲,巧凭电线露机关。不须山海嫌修阻,千里音书一瞬还。”这首咏电报诗,出自清代光绪十年(1884)印行的张焘所撰《津门杂记》,它生动地反映了中国电报时代的到来。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出用电码传递信息的电报机,从而引发了人类通讯方式的革命。电报作为一种先进的通讯工具,很快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应用,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成为西方列强向海外扩张侵略的重要工具。清末,天津已经发展成为华北最大的商埠,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不断上升。俄、英等国曾经多次试图攫取在天津设立电报的特权,均遭清廷拒绝。帝国主义列强加速侵华,海防吃紧,作为北京海上门户、战略要地的天津,加强战备成为当务之急。光绪年间,直隶总督李鸿章移驻津门,处理军事、外交等事务,书信往来频繁,深感驿递迟缓、贻误时机。他率先在直隶总督行署(今金钢桥西)至天津机器局东局(贾家沽)之间试设同城电报短线。光绪五年(1879)又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至天津间建成津沽电报线。从此,以电报通军报,“号令各营,顷刻响应”,使有关各方初步体验到了现代技术的奇妙与快捷。津沽电报线是中国陆地第一条军用电报线,成为中国电信史的开端。

  光绪六年(1880),李鸿章上奏朝廷,请设南北洋电报。他陈述电报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说:“用兵之道,神速为贵。泰东西各国于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倘遇用兵之际,彼等外国军信,速于中国,利害已判若径庭。且其铁甲兵船,在海洋日行千余里,势必声东击西,莫可测度,全赖军报神速,是电报实为防务所必需。现自北洋以至南洋,调兵馈饷,在在俱关紧要,亟宜设立电报,以通气脉。”朝廷很快批准,在天津东门内问津行馆(又称杨家花园,在文庙对面)成立津沪电报总局。其为中国第一家电报局,也是第一个电报管理机构。李鸿章亲任总裁,还创立了电报学堂。津沪电报线于光绪七年三月(1881年4月)从天津、上海两端同时动工,历时八个月建成。该线全长3075华里,以天津紫竹林为起点,系单铁线人工电路。该线经设于上海的丹麦大北、英国大东公司海缆接转,天津电报可通达欧洲各国。

  光绪七年十一月八日(1881年12月28日),由军用促生的电报,率先在天津对公众开放营业。此举成为中国公众电报史上的里程碑。津沪电报线开通后的第一个月,天津至上海的电报业务量即达6769份。津沪电报线于光绪九年(1883)由天津架至通州,翌年延至北京外城商电局。光绪十年(1884),津沪电报总局迁往上海。

  光绪十年(1884),李鸿章为加强京畿防务,奏准兴办沿海军事扼要地区至东三省电报线工程,以速通军讯。在天津原津沪电报总局旧址设立了北洋官电总局。北洋电报线从北塘至山海关,随即又延伸至锦州、营口、旅顺、奉天(沈阳),建成环渤海军事扼要地区的北洋军用电报线。其后,该线又由沈阳东出抵朝鲜仁川,北上至中俄边界海兰泡。绵延3000多华里的这条天津通达东北地区的电报干线电路,统辖于天津北洋官电总局。

  光绪七年(1881),紫竹林电报局、天津官电局相继成立。次年,紫竹林局招集商股,改为官督商办,称商电局,初设在英租界海河沿招商局内,后移于英租界海大道(今大沽路),嗣又移至法租界红楼(今津湾广场)。官电局设在东门里津沪电报总局内,系官款官办,并以收发官报为主,又称直隶官电局天津总局。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天津,电报官、商二局毁于兵燹,中国南北电报通讯中断。光绪二十九年(1903),天津官电局在东门内原址复开,暂归商电局代办。光绪三十四年(1908),天津官电局与商电局合并成立天津电报局,退还商股,收归国有,复移入法租界红楼。

  1924年,天津电报总局迁至法国公园附近的法租界32号路(今中心公园附近的赤峰道)办公。当时,天津电报的交换量为1406643份。共有直达电报电路34路,其中水线2路,韦斯登快机7部,莫尔斯人工机15部,报务员235名。天津的电报事业已颇具规模。

  天津电报总局大楼建于1924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首层为营业大厅,二至三层为办公用房。建筑立面构图采用西洋古典建筑三段式设计手法。首层为条状水泥抹灰墙面,拱券窗、方窗同时使用;二层至三层为红砖清水墙,入口、窗间及檐口下方为抹灰墙面。主入口处由四根圆柱支撑雨篷,上部及两侧有六根附壁柱,柱头为变体爱奥尼克,檐口做两个弧形山花,内有盾形装饰,以强调入口。转角处入口上部设小型阳台,上部置三角形断山花及盾形装饰。楼顶原设有标志性盔顶钟塔楼,1976年在地震中损毁。建筑为平屋顶,屋顶周边设宝瓶护栏,檐部出挑,檐下设齿饰。建筑整体稳重大气,立面处理繁简适度,比例匀称。该建筑现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市民和专家希望重建它的盔顶钟塔楼。

  2022年6月,“永不消逝的电波──天津电报历史展”在天津邮政博物馆书信厅举办。这个展览是天津首个以电报为主题的展览,展出天津电报各局(所)使用的电报戳记、电报收据和凭单、电报封套等邮政用品,吸引了文史爱好者和集邮爱好者。20世纪90年代,随着直拨国内外的程控电话、传真、移动通信、无线寻呼、电脑联网、卫星通信等高科技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在中国辉煌了一个多世纪的电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今天,当人们感受着信息革命给市场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不禁会想到天津这座城市在中国电报事业起步和发展时期所产生的努力创新的故事和锐意进取的精神,这是“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笔恒久的财富。

  (本专栏图片由《小楼春秋》摄制组提供)

  ●《小楼春秋》解说词:

  1877年的6月15日,这一天是一个很值得纪念的日子。从李鸿章的直隶总督衙门,到东机器局十几里地的地方,建了第一条电报线,就发了那么几个字:行辕正午一刻。

  到1908年,中国已经铺设了4万多里电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近400个电报分局。中国以自己的方式融入全球信息秩序之中。同年,天津官电局与商电局合并成立天津电报局,1924年,迁入法租界32号路,也就是今天赤峰道上的这座大楼之中。(节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