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经济周刊·京津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产业观察
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算力上线~~~
双城故事~~~
~~~
信息速递~~~
区域热点~~~共建京津冀国创中心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8月1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城故事
粳稻育种专家朱崴
坚守只为“一粒种”
本报记者 刘畅

  三伏天,上午10时,日头正大,在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粳稻中心”)120亩的科研育种基地里,处于拔节孕穗期的水稻正奋力生长。

  稻田中央,粳稻中心科技创新处处长朱崴弯着腰一边查看水稻生长情况,一边在本上做记录。他皮肤黝黑,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往下流,身上的速干衣已经湿透大半,斜挎着装有记录本的小黑包,脚踩一双黄色齐膝水鞋,在稻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巡视。眼前这一幅“面朝水田背朝天”的躬耕景象,很难让人将朱崴的身份与“处长”的头衔画上等号,但这就是他每天真实的工作状态。

  朱崴的工作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育种”,即繁育水稻种子。说着简单,实则耗时费力。育种基地里有1万份稻种试验材料,“我们10余人分工协作,要逐一对稻种的株高、穗型、抽穗期、耐盐碱性等性状变化做记录。”朱崴一边说着,一边打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所有试验材料的名称、编号、性状等,“你随便指一种,我就能说出它在田里的具体位置。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们每天一点一滴的变化,累并快乐着”。

  育种之所以周期很长,在于每个品种的选育都需要水稻的各项指标表现稳定,而且需要从最开始的苗期、分蘖期、拔节到抽穗、扬花、灌浆等所有阶段都稳定,这个过程一般需要4—7年时间。“育种是个辛苦活儿,不仅要长期观察记录,还要有一定技术手段支持才能选育成功。”朱崴介绍,在1万份材料中,最后能留下进行繁育的种子也就几十份。

  今年是朱崴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从天津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他就进入粳稻中心工作。风吹日晒、田间地头、育种周期长见效慢,这些朱崴早已习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期间,他和团队协作培育的优质长粒香型杂交粳稻良种“天隆优619”,在2016年通过国家审定,也是同年全国审定的66个品种中的唯一一个国标一级米。该品种作为天津小站稻品牌的推荐稻种,已经被广泛应用种植。

  朱崴参与繁育的稻种大都销往京津冀地区。据他介绍,京津冀地区有约140万亩水田,种植面积不大,做精品才能有竞争力,打造京津冀高端名特优品种才有出路,因此最初就确定了以“优质”为特色的育种方向。“平均每年有十几个我参与繁育的品种在京津冀区域内通过评审,它们都是适合在这个大生态区生长的优质稻种。”朱崴说。

  最近,朱崴又有了新任务。7月中旬,“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优质粳稻育繁种基地”在北京丰台区揭牌,该基地将重点开展适宜北京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工作。朱崴带领科研团队为该基地提供技术支持,“我们将采用精量直播机进行播种,通过在田间铺设地膜和滴灌带,为粳稻精准输送水分和养分,打破传统稻种植‘水作’方式,实现稻米旱作成长。”一批因水资源和气候变化不再种植的北京优质稻米品牌,未来将以轻简高效的栽培方式重启种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