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讲述
收藏老药瓶追根溯源,记住天津老字号药铺~~~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8月1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阿来 致敬心中的精神高原(图)
本报记者 何玉新
阿来在新书《西高地行记》发布会上(图片来源:阿来书房) 阿来 著名作家。1959年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主要作品有《尘埃落定》《空山》《机村史诗》《格萨尔王》《瞻对》《云中记》等。《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印 象

  行走世界

  万物有声

  近日,“行走的力量──阿来新书《西高地行记》发布会”在成都阿来书房举行。著名作家阿来与作家卢一萍畅谈“行走的力量”,带读者进入“万物有声”的文学之旅。

  《西高地行记》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了阿来自2011年以来创作的九组长篇散文。从四川到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阿来抬头攀行在雪山之间,俯身凝视花草生灵,在行走中记录下所见所闻和人生感悟。他书写大地、星光、山口、银环蛇、鱼、马、群山和声音,把读者引向更广阔的精神空间。

  谈到“西高地”的具体方位,阿来说:“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地理环境,就是青藏高原,但又不包括更宽广的整个青藏高原。我想叫它西高地,整个都是西部的高原地。当我以双脚与内心丈量着故乡大地的时候,在我面前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真实的西藏。”

  阿来曾和莫言一起旅行,他对植物的了解令莫言惊讶,后来莫言为他写了一首诗,开头便是“欲知草木问阿来”。著名评论家李敬泽也称赞:“阿来是一个博物学家,他对自然充满了热爱和敬佩,有一种凝视和珍惜。”

  卢一萍说,阿来的散文常被其小说的光芒遮蔽,其实《西高地行记》等散文集和《尘埃落定》《云中记》等小说一样,都构成了阿来文学世界的一部分。他在对话现场转述了一位评论家的话,“阿来有力地拓展了文学表达的疆域,并以自己的方式为文学建立了一种超越性。因为没有超越性的话,文学仅余下世俗,就会显得琐碎、平庸,由于轻浮和浅薄,就会匍匐在地立不起来。”

  从宏大的格萨尔史诗般的无限想象空间,到“故乡春天记”聚焦花草树木,常人忽略的事物,都会引发阿来对大地、对万物,包括对现实和对世界的思考、认识。作家的创作源泉通常来自两个领域,一是他身处的大地,二是他通过书本对世界的认识。与其说阿来在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学空间,不如说在深挖属于他的文学矿藏。他与他所钟爱的藏地高原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一种紧密联系,他更像一位行者,是自然之子、大地上的作家。

  人生要想走向开阔

  就必须去了解世界

  记者:行走对于作家的意义是什么?

  阿来:我可能不太喜欢托尔斯泰,因为他不出门;我也不那么喜欢博尔赫斯,因为他也是一直待在图书馆里。另一种作家,他们会很认真地写东西,但他们觉得人生要想走向开阔就必须去了解世界,广泛接触大地上的文化、地理和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命体。书斋里的作家可能只有一种体验,就是写作的体验,但我们是行走的体验、认识世界的体验,我们深入这个世界,呈现这个世界,是双重的体验。所以行走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写作才可能更精致。

  记者:您对藏地的植物非常了解,这种关注是从什么角度进入的,想获得什么?

  阿来:我们在大地上行走,首先是地。地上道路的开辟,有一套系统的功能,跟地球、跟地质结合在一起的一套专门的知识,这套知识叫地质学。我们看到一座山,山有山的历史;我们看到一条河,河有河的历史。比如祁连山,它的地理史、文化史是什么?祁连山下独特的河西走廊的气候怎么样?我们知道有一个地方叫黑水,它既有地质上的修辞,也有文化上的修辞。山上河流滋养生命,不光是人,也不光是马,我们要认识这些生命,就要进入它。不是我要成为拥有植物学知识比较多的人,而是我要书写这片大地,就必须认识这些生命体,叫出它的名字。孔子说“必也正名乎”,认识世界,首先要给它命名。作为写作者,要给读者提供新的知识,提供掌握新知识的方法,提供一种体认世界的路径,通过对不同生命体的认知的态度,提供一种世界观。不是我要炫耀我认识一千种花、两百种树,而是我们进入这个世界,如果连它的名字都叫不出来,又怎么书写?

  记者:亲近自然可以给您带来哪些收获?

  阿来:大自然能给人提供一种慰藉。我们生而为人,在这个人世间,确实时常会产生窒息感,缺氧了,自然界能给你补充氧气。所以我总是要抽时间从人间社会走出去,到自然中去呼吸,感受那种生生不息的美丽。我不是去寻找答案,而是去倾听,去感触,去思考,去证实,在那里曾经上演过的种种复杂的文化现实。

  行走青藏高原

  重新认识大地

  记者:您的行记蕴含着对世界的思考,这本《西高地行记》也是行走和思考的结晶。它也被称为一本探险之书,探险意味着发现,您在行走的过程中,具体发现了什么?

  阿来:到底什么叫做发现?我举一个例子,前几年雅安市纪念大熊猫发现150周年,发现人是法国动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德。那问题来了,凭什么是外国人发现了大熊猫?我们的古籍里也记载过啊,只是它不叫熊猫,叫貔貅。古时候没有保护珍稀动物的概念,唐代宫廷里用熊猫皮做装饰,它的肉也可以吃。后来有人出面说,改一下,戴维德的发现叫“科学发现”。科学可以把世界上的东西分门别类。地质学是把岩石分门别类,不同的性质、不同的矿物含量,这块岩石是十亿年前的,那块岩石是三亿年前,看岩石就能知道这个地方的地质年代。那几天我从山上下来,总能看见一种花儿,一看见这种花儿,我就想起戴维德,在生物界这个花儿是他发现的。他不光发现了熊猫,也发现了好多中国的动植物,科学界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种花儿,以此来纪念他。

  最早对河西走廊的考察,也是在民国时期,由中国和外国的考古、地质、人文科学家共同组队完成的。后来我们逐渐有了对自己土地的研究。所以重新发现我们的土地,这也是我们自己所付出的努力。

  记者:现在环境、生态都是热门话题,您如何看待这种热度?

  阿来:土耳其诺奖作家帕慕克说过一句话,你连身边20种植物都说不出来,你告诉我你是一个环保主义者,我是绝对不相信的,你只是一个口头上的环保主义者。我们既在认识这个世界,同时还要怀疑自己。人的自我怀疑非常重要,它带来了一种自我矫正的可能。

  记者:这些年您一直在西部的崇山峻岭间奔走,今年年初已经多次去过三江源了,有哪些体会?未来也会写成书吗?

  阿来:我从去年开始定了一个计划,趁着现在身体状况还允许,走一遍三江源。具体位置就是在唐古拉山脉两边、巴颜喀拉山脉两边的黄河、长江、澜沧江源,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去年我们走了黄河源,长江源走了一半,没有完成。今年6月,我又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继续走,走到格拉丹东雪山,就是今天地理学认为的长江正源的起源处,姜古迪如冰川,海拔5400米。然后我们又走了澜沧江源和怒江源。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水有一部分是内流河,这些水变成高原上的湖泊以后就不再流出去了,形成了西藏第一大湖泊色林错湖,我们也走到了那里。三江源对于中国非常重要,当下全球变暖,国家、民间都非常关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也想以自己的方式加入进来。

  句子不是想出来

  而是因为当时我在那

  记者:包括很多作家在内,现在都失去了描写风景的能力,您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

  阿来:比如我们坐在汽车上穿过大草原,大家都有过这种体验,但是一般书写的话,无非是加上一些词汇,美丽的草原、宽阔的草原、碧绿的草原。我没有。我们不是在徒步,也不是坐在那个地方静静地瞭望它,我们在以比较快的速度前进,而且是在车里,不是在马背上,不是坐直升机。我们的视觉里是相同的东西,绵绵不绝,不断从水天云天相接处升起来,远了,近了,一晃而过。那边还有一条天际线,它就像滑落下去一样,所以汇聚、分散、滑落。这时候我们就要分析、体会自己的感受,要去想这种感觉该怎么写,在实际的情景体验当中自然会产生。举例说,我从山下感到身心沉重,到山上深呼吸,内心会有复杂的感觉。句子不是想出来,而是因为当时我在那。有人说老是写不好,写不好其实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因为我们为这种写作所储备的知识不够丰富。

  记者:您曾担任《科幻世界》杂志总编,对科幻文学非常了解,也曾评价刘慈欣的小说有一种粗粝之美,能否具体从写作方法上解释一下?

  阿来:作家要面对书写对象的体积。一瓶水你当然可以细致描写,盖子是什么样,瓶身是什么样,摸上去像什么,看起来像什么,因为它体积小,一两百字就可以把它写透。但如果写一栋房子,一条街道,还是两三百字,还能像写这瓶水这样写吗?刘慈欣就是在处理一个更大的宇宙尺度的问题,你能要求他像写乡村的作家,从村里那口水井、那棵老树写起,先写3000字吗?他的宇航船要起飞,要飞到火星,甚至慢一秒钟就会错过火星,能用这么细致的方式去描写吗?同样尺度、同样口径的物体,着力的笔墨不一样。所以有些粗放是有必要的。再举一个例子,在30年前,我们装修必须石膏吊顶,要给我画出一朵朵莲花来,这才算是装修。但今天我们装修时不吊顶了,因为我们发现居然还有另外一种粗放的美,这种美显然比在石膏吊顶的天花板画上莲花、画上攀枝纹更有力量,力量不就是一种现代美吗?

  阿来自述

  亲近雪域高原

  体味自然之美

  有一年“名家看四川”系列活动,主办方邀请作家中的大自然爱好者,去黑水县境内新开发的风景区达古冰川走走看看。那里不仅有壮美的雪山风光,更有从海拔2800米到海拔5000多米的冰川造就的地质景观与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我决定不随团行动,但对工作人员建议:安排的饭食要有山里的春天──刚开的核桃花、新鲜的蕨菜。

  这个时节,村民们会把将导致核桃树结出过多果实的花序一条条摘下,轻轻一捋,那一长条肥嫩的雄花与雌花都被捋掉了。焯了水拌好的,其实是那些密集的小花附生的茎。什么味道?清新无比的洁净山野的味道!而在那些不被人过分打扰的安静村庄,蕨就生在核桃树下,又嫩又肥的茎,从暖和肥沃的泥土里伸展出来,一个晚上,或者一个白天,就长到一拃多高了。要赶紧采下来。不然,第二天它们就展开了茎尖的叶苞,漂亮的羽叶一展开,为了支撑那些叶子,茎立即就变得坚韧了。乡野的原则就是简单,取了这茎的多半段,择去顶上的叶苞,或干脆不择,也是在滚水中浅浅焯过,一点盐,一点蒜蓉,一点辣椒,什么味道?苏醒的大地的味道!

  黑水县城分成两个部分。先到的老县城。即便地处深山,这些年被城镇化的潮流所波及,要到城镇上来讨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地处狭窄谷地的老县城容不下这许多人了。汶川地震后,在老县城上方一公里多,建起了新县城。新建了一些机关和商业网点,更多的是往城里聚居而来的四乡村民。县里请作家们吃饭,当地猪肉,这种猪半野放,肉香扑鼻,是名藏香猪。野菜多种。最受欢迎者有三。一种,土名刺龙包。其实是五加科楤木的肥实叶芽。蕨菜和核桃花已经说过。这些野味入口就是清新的山野气息,加上所有人都会想到无污染绿色这样的概念,就更觉得不能不大快朵颐了。

  达古景区主诉的是两个卖点:一个,雪山和冰川;一个,秋天的彩林。高原上春天来得晚,初春过后,直接就进入了生命竞放的夏天。十数种杜鹃,十数种报春,十数种龙胆,十数种马先蒿,几种绿绒蒿,金莲花银莲花,金露梅银露梅,那么多的高原植物渐次开放,把整个高原的夏天开成一片幽深无尽的花海。

  我总觉得,达古景区这样的地方,可以成为中国人体味自然之美的一个课堂。地理之美,植物之美,共同构成自然之美。虽然时兴的国学热中,常有人说中国人如何具有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观,如何取法自然,但在实际情形中,却是人与大自然日甚一日地隔膜与疏远。回望这即将消逝的田园风光,我想,这一辈子我都将以且喜且忧的、将信将疑的、越来越复杂的心情,来探望故乡的春天。

  (部分内容摘自阿来新作

  《西高地行记·故乡春天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