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汇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7月31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磅品荐
从考古看见真实的曹操(图)
王晴
《此处葬曹操》,唐际根著,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6月出版。
曹操墓出土文物

  曹操是奸雄还是超世之杰?

  曹操墓的确定有何依据?

  他到底有没有“篡位”?

  他有头痛病是真的吗?

  2009年,河南安阳西高穴村一座东汉末年的大墓被认定为曹操墓,曹操的长眠之处也如他的人生一样,备受关注与争议。十余年来,随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展开,曹操的形象愈加真切。

  《此处葬曹操》的作者唐际根老师是著名的考古学家,曾长年担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队长,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讲席教授。他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发现了洹北商城,因而完善了商代的编年框架;他还积极推动殷墟申遗并获得成功,是商代考古权威。或许因为曹操墓在安阳,作为安阳考古队长的唐老师也一直很关心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在本书中,唐老师生动地把曹操墓的墓室结构归纳为“四室两厅”,让人过目不忘。

  在第三章《何以是曹操》中,唐老师列举了十大“死亡密码”,用翔实的考古资料形成的证据链与文献记载中的证据链“咬合”。西高穴二号墓出土了铁铠甲、铁剑、铁戟等兵器,曹操戎马一生;西高穴二号墓出土了“慰项石”,文献记载曹操有头痛病;西高穴二号墓内出土了刻有“百辟刀”的石牌,文献记载曹操生前曾打制“百辟刀”;西高穴二号墓出土了刻有“香囊卅双”的石牌,文献记载曹操生前的确熏香;西高穴二号墓除发现男性墓主外,又在后室的两个侧室中各发现一具棺木,并发现两枚女性头骨。文献中的曹操曾有妻或妾多名。

  墓主下葬时称“魏武王”,但《鲁潜墓志》却称“魏武帝”。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里,能够符合生前称“魏武王”,死后称“魏武帝”者,仅曹操一人。

  西高穴二号墓那个死在东汉末年、葬在邺城西30里高岗上、具有帝王级地位、实行了薄葬、头部有病、下葬时为“魏武王”、死后被人称为“魏武帝”的人,只能是曹操!此处葬曹操,铁证如山。这也是书名《此处葬曹操》的由来。

  在第四章《质疑与反质疑》中,唐老师系统回应了十余年前公众对于曹操墓认定的质疑,同样是证据充分,逻辑缜密,无懈可击。

  考古有时候很像侦探破案,不能只抓住一个证据不放,而需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比如有人说曹操墓的级别看起来不够高,所以墓主人不可能是曹操;还有人说最早记载“黄豆”的文献是唐代的,所以墓中石牌中有“黄豆”二字就证明这座墓不是东汉的。考古是一项科学工作,地层关系、墓葬形制、器物类型学等都可以提供证据,而这一整条证据链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把这件事说清楚了,一切谜团都迎刃而解了。

  在《此处葬曹操》中,唐老师研究了曹操墓里的“七女复仇”画像石,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各种科技手段,证明曹操生前曾拆了一座祠堂,并且把祠堂里的画像石用来修自己的墓。

  汉代大力宣扬忠孝,甚至国家选拔官员也采取“举孝廉”方式。平民百姓若获得“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社会评价,便有晋升机会。国家则通过提倡孝道维护秩序,稳定社会。上下各得其所,都竭力宣传尽孝,画像石艺术应运繁荣。

  画像石以图像方式,表现忠孝故事,对于知识阶层规模尚小的汉代社会,可以获得最直观的宣传效果。许多人为了表现孝道,聘请精工良匠、选择优质石材雕刻忠孝故事,不惜倾家荡产。“七女复仇”画像石,正是完成于此种社会背景之下。唐老师指出:虽然曹操本是“举孝廉”出身,但目睹社会厚葬成风、淫祀不绝,决心改变这种不良风尚。因此才拆了祠堂,把画像石用到自己的墓中。曹操墓的考古发掘发现曹操不树不封、墓内没有彩绘,非常简朴,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曹操以实际行动反对厚葬。

  考古学讲究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所以很多考古学家并不愿意作更多的阐释。但透物见人是一种可贵的能力,考古需要想象,然后用事实去验证。如果失去了想象力,很多发现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曹操活了66岁,唐老师说自己现在的年纪也和老年的曹操差不多,很能体会曹操的一生很是不易。所以他从曹操墓的文物中看到了一位真实的曹操:这位常年患头风病的老人,领导着一个国家。外有强敌,内存忧患。他一生要承受怎样的压力?但他从来没有失去统一国家的意志。看到墓葬中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曹操的《龟虽寿》。

  曹操墓里发现了多块刻有“魏武王”的六边形石牌。唐老师指出:为什么是“魏武王”而不是“魏武帝”或“武皇帝”?这个根本的区别,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曹操到死还只是“王”。既然是“王”,就比“皇帝”差一级。按文献的说法,曹操虽然可以“建天子旌旗”,但他终究没有称帝。

  在 · 线 · 阅 · 读

  曹操其实没“篡位”

  曹操被不少人称为“绝汉统”的“奸贼”。曹操高陵的发现,最大的“贡献”,当是澄清了对曹操“篡位”的指责。

  是的,曹操没篡位。直到辞世入土,一如文献所载,他仅仅是“魏王”。

  曹操的身份,在墓葬的规格、规模方面都得到了体现。例如前室和后室的“四角攒尖”的结构,非普通东汉人可以使用。而就随葬的物品而言,能体现曹操帝王级身份的,首先是发现于后室的青玉璧。

  玉璧整体呈扇形。中部有密集的蒲纹,边缘处有一周平滑的窄边。出土时已断为数节。残存部分弧边宽5.1厘米、厚0.5厘米,复原后直径约16.5厘米。此种规格,无疑是帝王所用。汉景帝所用玉璧,直径也是16厘米。

  同墓出土有1件石圭和3件石璧,石圭的长度和石璧的直径均超过28厘米,也是帝王级身份的反映。

  此外,曹操高陵的后室出土有1件玉剑格,玉质极佳,其上沾有铁锈,剑格的孔径约4.85厘米,也能体现王者的身份。

  然而墓葬中所有的文物,最直接体现曹操身份的便是圭形石牌。

  曹操高陵出土完整及可辨认形制的圭形石牌10件,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字样。

  为什么是“魏武王”而不是“魏武帝”或“武皇帝”?这个根本的区别,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息:曹操到死还只是“王”。

  既然是“王”,就比“皇帝”差一级。

  有人以曹操高陵中随葬了12件陶鼎,其用鼎之数与《后汉书·礼仪志》所载“东园秘器”中皇帝用“瓦鼎十二”相符,说曹操下葬时用了天子之礼。其实,曹操用鼎随葬,与其筑寿陵不同。后者是曹操自己安排,前者下葬时用鼎陪葬,实际是曹丕所为。曹操下葬后八个月曹丕称帝,是历史事实。作为早已有志于帝位的曹丕为其父僭越用鼎,系情理之中。但曹丕所为,不等于曹操践位称帝。曹操在世之时,汉献帝已许其“建天子旌旗”,但他终究没有称帝。

  既未称帝,何来“篡汉”?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想起一件事:

  公元219年,曹操去世前一年,邺城发生魏讽的反曹叛乱。叛乱平息后群臣替曹操深感不平。曹操为汉室尽心尽职,却还有人暗算他,倒不如干脆废了献帝,直接当皇帝算了。于是“劝进”之声四起。前将军夏侯惇说得最直接:

  “天下都知道汉朝气数将尽,一个新的朝代正在兴起。自古以来,能够为民除害,使百姓归附的,就应该成为天下之主。你戎马三十余年,功德盖世,天下归附。既应天命,又顺民心,当皇帝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曹操的回答却是:

  “如果天命使我有了当皇帝的可能,我还是学周文王(专心辅佐皇帝)吧。”

  曹操的一生,清清白白。

  (摘自第五章《高陵里的曹操印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