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杨)到2025年末,我市医疗机构将加快推进多学科协作机制,为患者提供重大疾病诊疗一站式服务。聚焦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创新专病诊疗模式,全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率至少达到85%,全市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率达到70%,发病24小时内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率达到50%,并在冠心病、脑卒中、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等专病诊疗模式和组织形式实现创新性突破。日前从市卫生健康委获悉,从现在开始至2025年,全市二级以上各类医疗机构将利用3年时间筑牢基础医疗质量和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群众就医体验。
我市将发挥医疗质量控制组织作用,到2025年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将达到60个,市级中医质量控制中心达到10个。每个区根据需要至少成立10个区级质量控制组织,原则上覆盖医院管理、检验、药事、感控、护理、病案、口腔、放射、超声等专业,有条件的覆盖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麻醉、急诊、儿科、妇产、康复等专业;每个区还将成立至少3个区级中医质量控制组织。
我市医疗机构将在住院当日、围手术(治疗)期、特殊检查治疗前(后)、出院前等关键时间节点强化患者评估,对老年患者、重症危险因素患者等特殊人群进行全面评估,并建立临床医师、护理、营养、康复、心理等多学科评估机制,提高评估准确性,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或调整诊疗方案。后续还将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和心理状态,适时及时组织再评估,确保诊疗措施符合评估结果。
各医疗机构将严格落实三级查房制度,做好三级医师管理,按照规定的频次、形式和内容开展查房,保障查房质量。鼓励医疗、中医、康复、护理、药事、营养联合开展查房,多维度分析患者病情,多角度制定诊疗方案,促进患者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四级手术患者和疑难危重患者要进行重点查房,推行多学科联合查房。
为提升合理用药水平,我市要求医疗机构持续规范医师处方,按照安全、有效、经济、适宜的合理用药原则开具处方,强化处方审核和处方点评。推行临床药师制,发挥药师在处方审核、处方点评、药学监护等合理用药管理方面的作用。除儿童专科医院外,在儿科等重点科室配备驻科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管理。
各医疗机构将进一步完善院内会诊制度,明确各类会诊的具体流程,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确定不同类型会诊到达时限;提高中医、营养、康复、精神、检验、病理、影像、药学等科室的多学科会诊参与度;明确院际会诊的医疗机构资质、人员资质、申请流程等要求,确保院际会诊规范及时。
各医疗机构将进一步加强重症医学科设置、人员配备、设备配置、药品准备等工作,提高急难危重患者救治效果。做好急难危重患者分类,完善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机制,保障各抢救单元设备和药品可用,强化急诊医学科建设,畅通急诊医学科与重症医学科无缝衔接机制,确保急危重症患者优先救治,加强危急值报告预警处置管理,进一步落实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技术能力。
各医疗机构还将开展患者随访工作,使患者的继续治疗、康复等能得到科学、专业、便捷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医疗机构将根据不同疾病特点、诊疗规律、诊疗方式等,明确随访时间、频次、形式和内容等,安排专门人员进行随访并准确记录,保证有需要的患者出院后诊疗的连续性、安全性。其中,将重点加强四级手术、恶性肿瘤患者的随访管理,重点关注患者出院后发生并发症、非预期再入院治疗和不良转归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