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薄文广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张 玥 本报评论员
消费供给越有品质,越能激发消费潜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优化消费供给是一个重要着力点。聚焦“商、文、旅、康、创”拓展消费新空间,满足消费新需求、引领消费新潮流,将会让城市更具现代感与国际范。
张玥: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对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够有力地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培育更多消费增长点,增强天津经济发展活力。
薄文广:没错。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促进消费的撬动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最直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够借此吸引国内国际优质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向天津聚集,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能检验天津的软硬件建设是不是匹配国际化的需求,例如交通是否通达、服务水平是否与国际游客的需求对接上、金融产品是不是丰富且有创新性,从而促使我们去提升各方面的水平,让城市更具向心力。这就超越了经济范畴,涉及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天津的扎实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注入强劲动力。
张玥:随着消费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消费需求的国际化、特色化、多元化特征日益凸显,对消费供给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聚焦“商、文、旅、康、创”优化供给的过程中,促进商品供应链实现新提升至关重要。
薄文广:拥有丰富的商品,是激发消费潜力的关键。天津有研发制造优势,能够生产出受全球市场青睐的消费品,丰富优质商品的供给,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比如我们的海鸥表、自行车等就是证明。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商品交易上做文章,比如利用世界智能大会这样的会展平台,推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先进科技展品变成商品,把展览过程变成消费过程,带动与智能科技相关的产业发展,这样也能优化商品供应链,像今年大会期间就有不少外商采购到了心仪的产品。无论是抓商品供给还是抓商品交易,其实都是要提升天津在供应链、产业链中的地位,把高附加值环节留在天津,在满足“买买买”需求的同时,有力推动经济发展。
张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只是“买买买”,还应该呈现一个充满文化底蕴、令人回味的生活与休闲空间。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用好自身优势,在消费者心中树立更清晰的“地标”?
薄文广: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把经济活动与历史文化结合起来,让人们在消费中获得文化的陶冶、精神的滋养,在买商品的同时还能产生丰富的文化体验,就是我们常说的推进文化旅游场景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天津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比如漕运文化、运河文化、建筑文化、戏剧曲艺文化等,怎么让它们在现代环境里“活”起来很关键。比如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就可以考虑通过建设数字云平台,利用VR等数字技术,对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让消费者对文化底蕴有更真切的感受。我们把历史文化记忆呈现得越直观、生动,越容易带动相关商品消费和体验消费。
张玥:高品质消费是为了高品质生活,这让消费所带来的获得感有了更丰富的意味。比如随着科技水平提升和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新知识、新技能越来越渴求,“知识付费”成为新时尚。这无疑体现了消费理念的变化和消费边界的拓展。
薄文广:是这样。抓住新型消费蓬勃发展的契机,对于优化消费供给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拿“知识付费”来说,把握住知识发展的特点、人们的需求,把相关头部平台引入天津,这种优势是线下消费不能相比的。天津拥有众多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最近又在建设天开园,还有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这都能够为学习型、知识型消费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应用场景等多方面支撑。从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入手,把阻碍知识转化成产业的壁垒打通,大力发展实体书店、共享图书馆等线上线下知识平台,不仅能扩大消费供给,还能创新消费方式。更重要的是,满足知识需求有利于激发人们创新创造的活力,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所产生的骨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