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几乎都在接受高温酷暑的“烤验”,“热到蒸发”“热到融化”频频上热搜,也让很多人看到“热死人”已不再是一句玩笑话。市第四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君玲提醒市民,在高温、高湿、不通风的环境下做高强度活动,容易中暑甚至出现重症中暑即热射病。但门急诊中经常有家属会有疑问:“我们家老人长期卧床,躺在家里怎么还会中暑呢?”其实,这是热射病中极易被人忽视的一种类型,称为经典型热射病。经典型热射病多发生在年老体弱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例如患有脑血管病后遗症、帕金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精神分裂症、严重皮肤疾病等老年人,如居住的房间不通风、不开空调,在高温天气里就容易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热射病表现。
刘君玲说,2021年版《热射病急诊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提出,热射病是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直接以及继发的全身多脏器功能受损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预后差,死亡率可达60%以上。它分为经典型热射病(非劳力型)和劳力型热射病。劳力型热射病大家比较熟悉,常发生在高温、高湿、通风差环境下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中,如运动员、消防员或者建筑工人等都是高发人群,但是老年人多发的非劳力型的经典型热射病更容易被忽视。
刘君玲说,当家人发生了热射病,家属能做的现场紧急处置包括:立即脱离热环境;快速测量体温;积极有效降温;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其中快速、有效、持续降温是热射病的首要治疗措施。积极有效的降温措施包括水浴或冰水擦浴;电子冰毯、冰帽;快速液体复苏。不提倡药物降温。昏迷的患者应将头偏向一侧,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防止呕吐误吸。尽量在30分钟内将直肠温度降至39.0℃以下,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没法测量直肠温度的,也可以测量腋温。测出的体内温度应换算为直肠温度。通常情况下,直肠温度较腋温高0.8℃至1.0℃。
刘君玲提醒市民,降低热射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里。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补充水和电解质,避免脱水。另外,菊花、金银花、薄荷和藿香等中药具有清热解暑功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重症中暑的发生。如果出现高热、意识障碍等情况,积极降温的同时要及时就医,防止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增加救治难度。 通讯员 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