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6月2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届天津音乐节 中国天津·2023
写“炎黄风情” 念津沽情怀
──访著名作曲家鲍元恺
本报记者 翟志鹏

  今年是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鲍元恺从教50周年,天津音乐学院为此安排了音乐会、报告会等多场活动。日前,“名家经典”鲍元恺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在天津大剧院上演,并通过全网直播,让观众重温了他笔下动人的中国旋律。演出当日,鲍元恺在现场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回望了半个世纪艺术生涯的感想与收获,也谈到了对天津音乐节的展望。

  从“洋为中用”到“中为洋用”

  记者:本场音乐会选取了您三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乐作品,其中《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最有影响力。这首作品问世已经30余年,您认为它可以给今天的创作带来哪些启示?

  鲍元恺:今年是我从教50周年,也是我开始艺术创作50周年。交响乐是音乐创作中的顶峰,无论从哲理、表现力还是涵盖的人文思想方面,交响乐都是最丰富、最深刻的。

  在“炎黄风情”之前,很多创作者把中国民歌的元素放到管弦乐作品里,那时我们把西方交响乐引进到中国来,想让中国观众接受,就加进我们的民歌作为素材。因为当时我们文化的影响力还很小,有两件事刺激到我,一是权威的音乐字典里关于中国民歌的只有一条《茉莉花》,另一个是前辈钱仁康认为,在音乐上我们对西方的了解远远大于西方对我们的了解。

  我想,以前是“洋为中用”,现在就要“中为洋用”,应该把我们的民歌推广出去,让外国人接受、了解。我采取的是相反的思路,用交响乐团演奏中国民歌。当时《人民音乐》刊登了一位学者的观点,大意是,西方音乐的经典我们享受了几十年,理应回报,我们的回报是拿得出手的,不信你听听“炎黄风情”。这句话把“炎黄风情”的本质一语道破。

  用西方音乐形式展现中国传统音乐

  记者:“炎黄风情”问世并大获成功后,您沿着自己的思路又陆续创作了多部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的第二交响曲《台湾音画》和第三交响曲《京剧》有怎样的故事?

  鲍元恺:“炎黄风情”的主题,是用西方音乐形式展现中国传统音乐。《台湾音画》与《京剧》,实际上是那次创作的延续。我在台湾生活了10年,《台湾音画》的创作是分阶段的,开始时用民歌,层次比较浅,然后深入到台湾人民的生活,后来又感受到他们的风骨、灵魂。《台湾音画》后来成为了台湾的文化象征,也是炎黄子孙文化的一部分,是“炎黄风情”的姊妹篇。

  《京剧》有4个乐章,是标准的西方交响曲。京剧常见的是生旦净丑4个行当,可光有行当还不够,还需要确定音乐风格,除了锣鼓,我选择了昆曲、曲牌、二黄、西皮。乐器上我选择了交响乐团的4个部分,即弦乐、木管乐、铜管乐、打击乐。而且交响乐本身还有喜怒哀乐4种情绪,所以我就把这4个“4”,对应在4个乐章里。

  同一场音乐会演出这三部作品的乐团中,天津音乐学院师生是最年轻的一批,我特别希望这些作品不断有年轻人演奏,一个作品通过不同的理解、不断的挖掘,可能会走到一个新高度,我们的艺术事业需要一代代的年轻人来赓续传承。

  首届天津音乐节是新的起点

  记者:您艺术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天津度过,您认为天津的文化传统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于正在举办的首届天津音乐节,您有哪些展望?

  鲍元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用“中西杂陈”形容那时的天津再合适不过。很多著名音乐家都诞生在天津或在天津工作过,天津是一座有深厚文化基础的城市。我认为一座城市的建设不仅看经济的指标,也要看文化的基础。我在天津生活的时间比在其他城市都长,虽然我没有写过天津主题的作品,但“炎黄风情”是在天津构思、创作、首演的,也是从天津走向世界的,那些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天津曾有过“海河之春”音乐节、华北音乐节,首届天津音乐节的立意和起点之高是我完全没想到的,不仅是大手笔,也开了一个好头。现在天津的音乐实力很强,再不断吸收外来的新鲜血液,我相信天津音乐节一届一届办下去,一定越来越精彩,让天津音乐事业有新的建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