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小楼春秋【20】~~~
沽上丛话
天津民族制造业史话(十一)~~~
~~~
~~~
电影频道 佳片有约~~~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6月1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色新丝缠角粽(图)
阎晓明

  就在裹好粽叶要给包得的粽子缠绕小绳儿时,脑际竟再次跳出欧阳修的那句“五色新丝缠角粽”。方才在“粽博”门外品赏雕塑和踏入展馆门槛的两个瞬间,就曾不可思议地想到他的这阕《渔家傲》。此刻,包着粽米、裹着粽叶、缠着粽绳,耳边又反复响着那些语句,怪了。儿时跟着姥姥包粽,也不知有“五色新丝”一说,只用了姥姥纳鞋底的白棉绳,就能把粽子捆得严严实实。那时虽不能说心灵,手却蛮巧,看几眼姥姥的动作与流程,就能学着将粽子包上。而今虽读了些“裹米粣”“缠角粽”的句子,手却笨拙起来,哆哆嗦嗦裹不严粽叶,颤颤巍巍系不牢彩绳。唉,前几年在大沽路来顺成买粽子时,服务员还喊着“大哥,您要点儿嘛?”这没过两年就改口为“大爷,还是豆沙、小枣每样四个?”眼下该管我叫“老爷子”了吧?

  “大叔!”一声吴侬软语糯糯地飘了过来,是唤我吗?“粽线么应该这样缠。”正值我将裹不上的粽子气馁地散摊在案时,一位阿姨──裹粽指导老师款款走来。我才如梦方醒地意识到,在下正置身于月河老街“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体验区。

  对老街、古街的偏爱是从家乡开始的。天津古文化街建起后,就是我自陇探亲时的必游之地。调回天津后也时常光顾,记得去法国比亚里茨参加电视节,去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剧本研讨,都是临行前在古街精选泥人张彩塑、内画鼻烟壶、杨柳青年画卷轴及小团扇等小礼物的,很博外国朋友喜爱。为央视海外频道拍摄系列片《中国航标史话》时,亦在天后宫、古戏台及瓷壁画《潞河督运图》前取景。后来更惊喜发现古街中心竟藏着一座“天津民俗博物馆”,可于此直观津味儿生活浓缩版,天津人不同年代衣食住行的变化能引起许多今非昔比的感慨。为电视系列片《天津科技史话》撰写《华夏第一屏》《中国第一表》《飞鸽与海鸥》等集脚本时,曾在“画面提示”中特意为摄像师注明可到“民博”拍昔日婚俗“三大件”。

  发现的惊喜往往因喜好和偏爱而在不同的城市重演。在嘉兴,竟神奇地再现了一次初识天津民俗馆那样的惊喜。这不,就在月河老街的游览行程即将结束时,同样发现这里藏着一座“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

  “老街”河之南,“古街”河之北,一条京杭大运河牵起了南北两处我喜爱的街区。北端河尾的古文化街号称“津门故里”,南端河头的月河老街曾为“嘉兴府城”。自大运河开通后,月河老街一带便开始了船舫如梭、商贾云集的繁华岁月。如今将保留下来的8.8万平方米民居,以“三河”(大运河、外月河、里月河)“三街”为基本格局,汇聚为河桥纵横、楼水相依的诸多景点,俨然一座江南水城。说是水城,于我这个初来乍到者,却是一座迷城。举目四望,唯见沿河营造的房屋鳞次栉比,石条砌筑的码头接踵勾连,里弄交织的街巷盘根错节,却根本辨不清自己所在位置,只能信马由缰,毫无方向感地赏游。沧桑留痕的石板路两侧,既有陆稿荐、五芳斋这样的老字号和老式茶馆,也有充溢着现代气息的咖啡厅和酒吧;既有花鸟鱼虫、山水盆景市场,也有古玩字画、文房四宝商店。我是奔着酱鸭和肉粽而来,盘旋半日志得意满,左手“陆稿荐”的鸭,右手“五芳斋”的粽。正待满载而归,却意外撞见了藏在这里的“粽博”。

  “粽博”利用老式建筑布展。门外铜雕,为一位端坐条凳的食粽老者正在桌前剥着粽叶。跨入门槛,回廊式的展陈通过文物、图片、文字、蜡像,向人们勾勒着粽文化的历史渊源,讲述着“粽子传人”的神奇故事,展示着看似普通实则深奥的粽子制作技艺和当地稻作农业、米食文化的深厚积淀。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开始用植物叶子包裹食物原料,通过“石烹法”煨煮成熟,可谓粽的雏形。夏商周时期又以植物叶包裹黍米成牛角状以替代黄牛作祭品,称为“角黍”,即最早的粽子。如此看来,那些以词咏粽的古人在制粽鼻祖面前亦属后生晚辈了。

  除文化展示,“粽博”还设有体验区。望着三三两两的裹粽者,突然唤起儿时跟着姥姥学包粽的记忆,便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体验行列,不想却遭遇缠粽失败的尴尬。好在指导老师帮我系好彩线,并告诉我“不同馅料的粽子要用不同颜色的线,以便区分”。见我已购得几只五芳斋粽,又讲起五芳斋历史:“上世纪20年代,兰溪人张锦泉、嘉兴人冯昌年和朱庆堂在嘉兴最热闹的张家弄口分别创办了‘荣记’‘合记’‘庆记’三家五芳斋。现在,建立‘粽博’的是咱们‘真真老老合记老五芳斋’。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家粽子博物馆。”

  “真不错!”我有些感动了,“‘粽博’对粽文化的传承弘扬有贡献!”

  “可不单是粽文化哟,咱们的‘嘉兴端午习俗’和‘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已经双双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咧!南湖那里每年端午都要祭伍相、祭神龙、赛龙舟。”指导老师很健谈,“全国第一届粽子文化节也是在咱们嘉兴举办的。嘉兴自己每年也要搞‘端午民俗文化节’。去年月河这里的活动叫‘浓情端午·月河民俗荟’。其中复原古时的端午礼蛮热闹咧,如荷月桥的点雄黄、殿基湾的沐兰汤、金鱼院的射五毒、太平桥的驱瘟神。咱们‘粽博’搞的是‘百粽宴’。”“百粽宴?”我颇为好奇。“是啊,还要评选‘冠军粽品’。这些都是搞了十几年的活动,像百粽宴啦、菖蒲集啦、旗袍秀啦、穿汉服游月河啦、五彩香囊迎端午啦……”“五彩?”我对这个词似乎非常敏感。“是的啦,去年端午民俗节的主题就叫‘五彩嘉兴·美好生活’。”

  哦,五彩!欧阳修的“五色新丝缠角粽”分明又在脑际回响。古人吟诵端午的诗词太多了,仅唐宋两朝即佳作迭出。唐人姚合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风俗描摹,白居易有“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的味蕾记忆,唐明皇李隆基也大发“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端午感慨。宋代咏粽诵端午者更是些大家了,除欧阳修外,还有陆游的“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苏轼的“门前艾蒲青翠”“粽叶香飘十里”等。这些真实的历史记录,佐证着端午早已融入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习俗与血脉。而今,正如阿姨老师所说:“咱们嘉兴既有第一家‘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也有第一批全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每年,很多外地人都要来嘉兴过端午的。前年,还从全国选来32个年轻学生,到咱们‘粽博’创办的‘嘉兴非遗传承所’参加第一期‘非遗练习生训练营’,其中有一个训练项目就是粽子制作技艺。”

  哦,从古人记录历史的吟咏,到今人薪火相传的承继,这就是我们绚丽多彩、弦歌不辍的端午与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