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孙犁先生诞辰110周年
(1913.5.11──2023.5.11)~~~——《报人孙犁:重读孙犁随笔》序言
小楼春秋【19】~~~
沽上丛话
天津民族制造业史话(十)~~~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6月1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犁先生诞辰110周年
(1913.5.11──2023.5.11)
真情育真识 新路开新境(图)
──《报人孙犁:重读孙犁随笔》序言
彭 程

  一

  孙犁先生是一代文学巨匠,毕生淡泊名利,寂寞自守,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作品凭借鲜明的风格和深湛的功力,铸就了一座文学丰碑,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让人想到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一文中援引的欧阳修的说法:“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

  今年是孙犁先生110周年诞辰,侯军先生的新著《报人孙犁》,便是一部呈奉给这个日子的致敬之作。作者自称,它是“作为我这个曾沐浴过孙老恩惠的晚辈,对孙犁先生献上的一份薄礼”。这部专著情感饱满,观点鲜明,资料丰富翔实,论述细密透辟,堪称是一部内容充实、新意迭出之作。

  我与侯军先生一样,对孙犁先生的人品文品景仰之至,以故蒙他信赖,引为同道,嘱为这部著作属文作序。尽管自忖力有不逮,但作者盛情拳拳,却之不恭,只好答应勉力而为。此外潜意识里尚有一种期待,也不妨说是一种私念,是想借此进一步加深对孙犁先生的认识理解。

  二

  对一个真正的大作家,应该而且能够从不同方向进行研究探讨。孙犁先生的道德文章,让人想到《礼记·中庸》的一句话:“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这样一种广储厚积,也为多角度的开掘阐释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孙犁先生辞世21年来,已有不少研究专著面世,但大都是聚焦于其作品的内容题材、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上,基本上属于艺术和美学方面的阐发。而这部《报人孙犁》,则是别具只眼,选取了一个颇为新颖的研究角度。

  这个独特的切入点,就是围绕研究对象的报人身份而展开,敷陈发掘,寻幽探微,条分缕析。这也正是作者曾经在某篇文章中述及的目标:“在‘作家孙犁研究’的主干道旁边,再开出一条‘报人孙犁研究’的新线路。”

  纵观孙犁先生一生,其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是以报人的职业安身立命的。从抗战时期加入晋察冀通讯社、冀中导报开始,他就有了这个身份,天津解放后进城到天津日报工作,并在此岗位上离休。因此,用“报人孙犁”来概括其生平,可以说是准确精当的。这也是孙犁先生在作品中,以及与友人的信函和交谈中,多次为自己所做的定位。

  这个视角,与大多数的孙犁研究者的立足点相比,便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一些与众不同的感受和憬悟,从这个角度更有助于对研究对象获得一种全面、清晰和深入的把握。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本人就是一位资深报人,未及弱冠之龄就进入报社,数十年间,先后做过记者、编辑和报社领导,熟悉报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流程。这样,他谈论起报纸运作的方方面面,就没有隔膜之感,更能够切中肯綮。还有格外重要的一点,作者曾经供职的报纸,正是《天津日报》,因此得以成为孙犁先生的年轻同事,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亲炙謦欬,面聆教诲。后来他虽然远赴南国工作,但与孙犁先生的联系一直不曾断绝,日常书翰往还,年节探望问候,成为一对情感贴近、灵魂契合的忘年深交。

  三

  这部专著共分为四辑。前面三辑中的数十篇文章,分别归列在“读者·记者”“编者·作者”和“学者·报人”的标题之下。这三组六个称呼,是作者为孙犁先生的身份所做定义的集合。

  细分起来看,这三对身份,既是按照研究对象生平的时间顺序,加以敷陈展开,也是依据其职业与知识构成,进行探幽析微,显现出的是一种全方位、多层级的打量和把握。

  “读者·记者”一辑,展现了孙犁先生步入报人之路的身影足迹。青年时代的他,是一位痴迷于《大公报》副刊的读者,并由此爱上了文学,“由读而投”,写文章投稿。敌寇入侵,抗战爆发,他投身保家卫国的民族抵抗运动,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写下了许多报道,记录了血与火的晋察冀战场,讴歌了中国人民的不屈反抗和英勇牺牲。《以笔为枪的战地记者》《“我当记者”──在孙犁自述中的“记者生涯”》等篇目,生动地记载了这一段生涯。可以说,孙犁先生的文学之路,是从新闻写作开始的。而这一段生活经历,也成为他后来脍炙人口的《荷花淀》《风云初记》等文学名篇的题材来源。

  这一组文章在介绍孙犁先生的记者经历的同时,也分析了其不同时期新闻作品的特点,一些地方发他人所未道,新意鲜明。像对其《游击区生活一星期》,称为“沉浸式的战地体验”,而对其新中国成立后所写的《津门小集》系列报道,则概括为“渐变式新闻特写”。这样的发现和提炼,如果不是熟稔新闻工作规律、深谙个中三昧者,是难以做到的。

  报人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编采合一”,即外出时是写稿的记者,在家里时则是编稿的编辑,分工并不十分严格,一直到现在都大多如此。第二辑《编者·作者》聚焦于这一个方面,对作为编辑的孙犁先生的职业操守和卓越造诣,给予了充分的介绍。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在冀中平原和太行山地,孙犁一身二任,既做记者写报道,又当编辑编报纸和期刊。《孙犁的“编辑部”》《回望“冀中一日”》等篇章,记录了这一方面的工作情形。当时环境极其艰苦,他衣食不继,萍踪难定,甚至有很长时间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老乡家的一条土炕,一张炕桌,就是编辑部。《人在稿存》中写道,孙犁先生将稿件装在书包里,一有情况背起就走,没有丢失过一篇稿子。在当时动荡不已、生死无定的情况下,这实在是难以想象,难怪孙犁先生曾经在散文中以自豪的口吻谈及此事。某件事情能让一个人以性命托付,足以证明它在其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作者不由感喟:“将稿件与自己的生命‘捆绑’在一起,这样的编辑,乃至他所体现的编辑态度和认真敬业的精神,如今安在哉?”

  新中国成立后,孙犁先生任天津日报副刊科副科长,后任报社编委,一直到离休。他尽管资格很老,是老革命、老延安、老干部,但丝毫无意于仕进之途,甘愿居卑处微,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他所挚爱的编辑工作中。这是他的夫子自道:“我把编辑这一工作,视作神圣的职责,全力以赴。”《编辑五题》一文,详细列举了他始终践行并要求同事们遵循的编辑工作准则,每一点都来自躬行中的感悟,是诚意和心血的凝聚。他认真阅读每一篇投稿,“像写情书那样写退稿信”,并从中发现和扶植籍籍无名的作者,不少今天声震文坛的知名作家,也得到过他及时而中肯的提携指导。他“有思路,有宗旨,有定力,有谋略”,将编辑工作做到了极致。

  作为一代文学名家,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孙犁先生也为几家著名的报纸副刊撰写了很多作品,其中不少今天已经成为广为传诵的名篇。这一种编者与作者身份的重合叠加,能够让人解读出颇为丰富的意涵,诸如老一辈文人的深厚广博的修养,关于编撰之间的相互激发促进,关于他通过具体作品示范和印证了自己对于副刊的美学主张……凡此种种,都可以是这一话题场域中的应有之义。

  第三辑“学者·报人”,则将笔墨投注于孙犁先生在新闻生涯中体现出的深厚卓越的学术素养与识见。像《一本新闻专著的“传奇”》,记录了他写作《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的情况,这是解放区第一本新闻专著,具有开创的意义;像《孙犁的“策划文案”》等,则让人看到他对副刊工作的精研覃思。《天津日报》的多个副刊版面和增刊,其办刊宗旨、栏目设置、风格特色等,都得益于孙犁的倡导和力行,通过具体生动的介绍分析,作者给出的评价便让人服膺且钦敬:“不唯勇气可嘉,而且思辨之精粹,文笔之犀利,申论之明晰,谋划之周密,堪为策划文案之典范也。”

  孙犁先生的认真谨严,体现在许多细微之处。《敬畏文字》中对校对这样的基础性工作的严格要求;《“标题是一种艺术”》中对文题制作的斟酌推敲,都让人想到《论语》中子夏的那句话,“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这些让作者深受触动:“反躬自省,我们这些延续着办报办刊之文脉,传承着煮字弘文之薪火的后来者们,是不是也该从中受到一些触动,进而增加几分对文字的敬畏呢?”这样的启发,同样也会令广大的报界从业者受益。

  前面曾谈到,这部专著不属于文学作品研究,但并非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事实上,只要面对孙犁先生的作品,就无法躲避开必要的文本阐发。像《文言的活用》一文,就分析了孙犁先生晚年散文作品鲜明的语言特色,指出它很大程度上源自古典文学的熏染。因为这些作品大多刊于报纸副刊上,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体现了先生的报人情怀,折射出他关于报纸版面的见解,实际上也与专著的题旨相去未远。

  不难发现,在孙犁先生诸多身份中,占据中心的是“报人”。其他的几种称呼,或者是这个身份构成中的一部分,或者是由它派生和延伸出去的。作者将这部专著命名为《报人孙犁》,一定程度上当是出于这种考虑。这种运思方式,对全书的架构起到了一种统摄控驭的作用。

  这样的安排,取得的是某种全息照相式的立体效果。作者仿佛操控一部摄像机,上下左右,远近前后,正面旁侧,不断地拉伸镜头,有时扫过一个相对开阔的区域,有时则驻留于某一处局部,乃至某一个细节。每一篇文章,都仿佛是一幅高像素的照片,真切清晰。它们既展现了研究对象的身世足迹,又剖露了其情怀魂魄,追形复摹神,弘阔而细腻。

  四

  作者自述,这部《报人孙犁》书稿已经酝酿了30多年。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年方二十出头,就曾与孙犁先生就这个选题交流,得到了老人的认可和指点。后来因为事务繁忙、工作变动等,迟迟未能充分开展,但一直持续着对孙犁先生的关注和研究,写了不少文章,收入本辑中的这些就是其中一部分。它们时间跨度很大,内容和文体也丰富庞杂,但足以印证作者对孙犁先生的情感是一以贯之的,始终不曾游移衰减。

  这些文章中,岁月之感交织着知音之慨。《孙犁早期报告文学的阳刚之美》《浅论孙犁的报告文学》等,分别发表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尽管是发轫之作,亦已经显露其用心之深和用力之勤;《芸斋的来信》和《孙犁的“签名本”》,则写了作者与孙犁先生的书翰往还,写了老人对后辈的欣赏和勉励;《遥祭文星》是一篇泣别之作,深情依依,追思绵绵,读来令人动容。而附录收入的孙犁先生女儿孙晓玲的《侯军与父亲的忘年交》,则是经由第三方的视角,佐证了这种交往的亲密、融洽和深入。

  读过这些文章,再回头来看作者的心迹剖白之言,就会感同身受。作者自述,这本书“是我近年来,写得最用心也最动情的一本专著”。他在半年的时间里,“焚膏继晷,精研细审,夙夜伏案,奋笔疾书”,将数十年中的感受和思索,加以整理提炼,一口气写出数十篇,正是为了向孙犁先生110周年诞辰献礼,表达一份深挚的爱戴和缅怀。诚哉此心,信哉斯言。

  这样,我们就会在该书前三辑与第四辑之间,在过去的和今天的文章之中,发现一种逻辑关联。前三辑里的许多基于深入理解的新发现,都是建立在第四辑文章中流淌着的感情之上。某种意义上,不妨说后者是前者的源泉,而前者则属于后者的流淌和漫溢。这一条水流的波光之中,熠熠闪动的是作者的诚心正意。

  孙犁先生一生宠辱不惊,进退从容,得失泰然,“功成而不居,名彰而身退”,但阐发弘扬他的高尚的人格境界、出色的艺术贡献,却是后人不可推辞的责任。他在作品中传播的真善美的理念,对世道人心向善变好的期盼,如今得以通过一位他所信赖的作者,经由一部翔实深入的著作,得到进一步的发掘和梳理、阐发和揄扬,使其薪尽而火传,身殁而神存,成为一种精神财富传之后世,造福于一代代喜爱他的读者,无疑是一件大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对于追念之人最好的纪念。孙犁先生天上有知,也当会倍感欣慰的。

  (侯军著《报人孙犁:重读孙犁随笔》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篇幅所限,序言刊出略有删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