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残阳下,天津英法租界交界处,一幢高大的建筑立在海河岸边,倒影在水中晃动,海河水冲刷着倒影牌匾上的“津海新关”,却冲不去那段屈辱。
中国在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设江、浙、闽、粤四海关。丝绸、茶叶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成为欧洲的奢侈品,而欧洲的工业产品却在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国没有市场,大清朝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以英国为首的殖民地国家大为恼火。于是,鸦片开始被输入中国,引发了鸦片战争。1842年,战败的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开辟上海、广州、宁波、福州、厦门5处通商口岸,设关课税。1853年,上海以关税做抵押向外商借款,恰太平军攻占南京,上海小刀会起义;1854年,英法美三国驻上海领事以安全为由,与上海道台吴健彰协定组成关税委员会,代办上海海关税务。1858年,各国向清政府提出进一步推行上海海关的制度。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成为海关总税务司,中国海关的控制权沦落到外国人手中。
1861年,清政府设立津海关,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势力又伸向中国北方各省。津海关成立之初,设在天津县城东浮桥附近,1862年迁至今天海关大楼的位置。1888年10月15日,大楼原址扩建落成,门口悬挂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题写的“津海新关”的匾额。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占领天津,对海关大楼再行扩建,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建筑规模。
最早,津海关设税务司一人总负责,加上帮办、总巡共七八个人。随着天津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港口,人员和机构迅速扩张。进入民国以后,已设置了验估、检查、缉私、港务、秘书、会计、审核、官产等专业部门,人员最多时达七八十人,以外籍员工为主。按照工作特点,海关工作人员分为三大部分。“内班”专门处理关内事务,负责税收、预算、造表、统计、人事、文案等,由税务司、副税务司、署理税务司、帮办、供事、文案、司书、录事等二十七个级别员工组成;“外班”主要负责船舶检查和货物稽查、检验等工作,由各等总巡、验估、验货、扦子手、巡役、水手、听差、门役、更夫、木匠、杂役等十六级人员组成;“海务班”负责港口事务,包括海务、港务、江务和航道设施等工作,1929年扩编为航务局。津海关下辖三个分关,秦皇岛分关于1901年开办,北平分关于1929年成立,塘沽分关于1932年成立。1878年,津海关税务司受命创办邮政,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并对邮政局进行管辖,直至1911年邮政局划归交通部。1903年,接收了清政府原来为征税设置的常关(又名钞关)。
旧中国海关最重要的职能就是通过关税保护本国经济发展。通常是利用关税的调整,抵制直至堵塞外国商品倾销,引进有利于本国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产品和先进科学技术,保障本国商品畅销国际市场,并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被侵略者把控的旧中国海关,各关税务司都是外国人,他们通过每半个月一次的“半官通讯”和不定期的“极密半官通讯”汇总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情报,由总税务司随时送达本国使馆,这就使帝国主义随时可以获得中国的机要情报。洋关控制了我国港口事务和海运、河运的管理权,制订种种优待和免税办法,维护外国垄断资本的利益,为所欲为地向我国倾销商品,掠夺我国资源,使我国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
天津濒临渤海,背靠燕山,辐射华北、东北、西北,是整个中国北部丰富的矿产品、农副土特产品输出的最佳港口,开辟为商埠后,很快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从1868年至1937年的近70年间,天津对外贸易总值和轮船吨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稳居全国第二,历年平均占全国对外贸易总值的10%。进口商品包括:棉纺织品、纸张、面粉、白糖、颜料、西药、油漆、皮革、粗细人造丝、海产品、烟草、木材、无线电零配件。其中棉织品为大宗,其次是面粉和人造丝。出口商品基本为农副土特产品,包括:棉花、猪鬃、山货、油料、生丝、大豆、皮货、肠衣、蛋品、地毯、毛品、麻类、茶叶、核桃及手工艺品。其中以棉花、猪鬃、茶叶、蛋品为大宗,另有少量矿产资料。在关税方面,进口税收一直低于出口税收,但自1902年起,进口关税与出口关税的差额越来越大,1929年以后,甚至达到了三倍之巨。这说明外国商品源源不断地经过海关倾销到中国,华北城乡甚至西北各省,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基地。加之海关洋员贪污、走私和勒索中国企业,更是为举步维艰的出口贸易雪上加霜。
新中国成立后,海关回到人民手中,津海关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新中国海关承担着对进出境货物和物品的监管、征税、查缉走私、出入境检验检疫以及贸易统计等国家行政职能。服务人民的天津海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持续发力、不断创新,第一本加工贸易手册、第一台非侵入式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全国第一个开发区海关……都在天津海关落地生花。进入新时代,海关人更是拿出百倍的精神,以更加优化的营商环境、更加便捷的通关效率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充沛动力。2022年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其中,出口1.06万亿元,进口9500.3亿元,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增速居我国前十大口岸第3位,其中出口增速居第1位。天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值快速增长,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其他14个成员国经贸往来更加活跃。
回首百年荣辱,强国一朝梦圆。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奋斗历程的海关大楼依旧矗立在海河岸边,它将继续见证人民的海关不断在新征程上守国门、促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海关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立新功。 (本专栏图片由《小楼春秋》摄制组提供)
●《小楼春秋》解说词: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1861年3月23日,清政府设立津海关,主要负责管理洋船进出境业务,不同于原有的“常关”,所以被称为“津海新关”,简称“津海关”。随着津海关的开放,天津快速融入全球贸易的轨道,成为对外贸易、金融、物流和仓储的中心。
在“津海关”的推动下,若干个“中国第一”在天津接连诞生: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海关大龙邮票;铺设中国第一条铁路;引进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引进中国最早的卷烟生产线;建成天津第一所西医院;1882年,津海关督办建造北洋水师大沽船坞;1889年,建博文书院中西学堂。
百年津关,栉风沐雨。如今,天津海关正在新的时代,走向新的未来。(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