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岸边,流传着一首《蔡家堡十八家》的歌谣。蔡家堡是个小渔村,歌谣唱出了旧社会渔家人的贫苦与辛酸,凄凉与苦难,是那个年代渔家人的真实写照:“蔡家堡十八家,/糠菜饽饽臭鱼虾。/爷儿们吃了出海去,/娘们儿烧香保佑他。/风浪无情索人命,/渔霸海匪逼破家。/一年四季没甜水,/老的少的秃脑瓜。”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山东人蔡氏辗转漂泊来到渤海边,见这里海滩辽阔、沟壕交错、鱼虾蟹贝品种繁多,真是个“瓢活虾棒打鱼”的好地方。于是就以破渔网插墙为院,用旧苇席搭棚为屋,开始生火做饭,安居乐业,始称蔡家堡。后来,又有赵氏、刘氏、王氏、张氏人家先后迁入,使村庄变得人丁兴旺,渔业发达。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村一度拥有大小渔船89条,成为汉沽地区渔船最多的渔村。
这里鱼虾虽多,村民生活条件却很艰苦,村庄周遭没有可耕种的土地,淡水更是稀少,饮水是人们生活中的最大难题。人们只能在村头挖下大坑,夏天积雨水,冬天积雪水。当春季积雪不足时,便去捡海滩上冰坨融化时的白色冰凌。在缺水少菜的环境中,人们疾病缠身,苦不堪言。为了记住这段辛酸的过往,村里成立了“秃子会”。人们用大个儿猪尿泡套在脑袋上,撒上麸子代替头皮屑,表演时,用手不住地又抓又挠,表现痛苦不堪。这种以花会形式演绎病痛的手法,形象逼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驱灾祈福的愿望。
时光荏苒。在实行了合作化之后,村民所唱的《蔡家堡十八家》,在内容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蔡家堡十八家,/小米稀饭豆腐渣。/爷儿们吃了去抢网,/娘儿们吃了择大虾。/渔船撒欢儿跑得远,/渔货天天把纪录刷。/家家户户自来水,/老的少的黑头发。”
这里所说的抢网,是蔡家堡村人一种特殊的捕鱼方式。蔡家堡一带的海域皆为泥滩,面对淤泥很深的滩涂,人们就在腿上各绑上一截木棍,人称“二腿子”,在潮水中随着潮涨潮落抢网生产,后来演变成了抢网高跷和表演花会。不管是退潮,还是涨潮,由于有了高跷相助,捞虾皮儿、抢底网都得心应手,也是战胜大海、渴望美好生活的一种生动体现。
古老的村庄,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每逢过年,这里都会上演一种传统的祭拜方式。腊月二十九之夜,全村的大小孩伢倾巢出动,大声唱着祖辈传下来的喜歌,伴着劳动的姿态,企盼着渔家来年的人船平安,渔家人称作升祉。
大海是农民的土地,而船就是渔民的另一个家。他们爱船,视船为神圣之物,更是财富的象征。天刚擦黑,渔民们带着大小孩伢,背着鞭炮三三两两走出家门,脸上挂着喜悦与欢乐,直奔码头,奔向自家的渔船。走到船头,将汽灯高高悬挂在船桅上,偌大的船坞上立时灯火通明,亮如白昼,驱散了黑暗。时辰一到,在船头点燃香烛与黄纸,拧开酒瓶子围着自家船抡圆了洒下去。顿时,酒香四溢,有人拿起桧子(长把的捞拎),从船头到船尾依次做着捞鱼动作,唱起《撒网喜歌》:“一网金呀,/二网银啊,/三网打个聚宝盆,/四网打个铜锣群,/五网拉个蚶螺满,/六网虾蟹满舱门,/网网船儿都不空哟,/满船载着返家门。/娘娘保佑好收成,/来年为娘娘修庙镀金身。”
此时,四面八方的鞭炮陆续炸响开来,礼花、钻天猴带着五彩的光焰在高空闪耀,浓烈的酒香伴着刺鼻的火药味四处弥漫,渲染了节日的气氛。人们说着、笑着,陶醉在升祉的欢乐之中,也沉浸在盛大的渔家节日里。不一会儿,满地铺就了一层五颜六色的鞭炮空壳和纸屑,显示这里刚刚进行了一场盛大狂欢。升祉完毕,船场码头又恢复寂静,一艘艘渔船泊在岸边,高大的船头在黑暗中显得沉默与威严。
2011年,蔡家堡村实现了整体移居。村人走了,村庄空了,全村人一夜之间像鱼儿游进了城市的大海,但仍有少数渔民保留着自己的旅游船,以这种特殊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蔡家堡村人仍坚守着大海。
那年,我结识了蔡家堡村的刘船长,别看他才五十多岁,但他的亲身经历,也正是蔡家堡村由穷变富,华丽转身的一个缩影。刘船长17岁上船,漂风打浪三十多年。村庄消失后,不再出海打鱼,而是做起了海上休闲观光游的生意。他和全村许多渔民一道,通过学习和培训,取得了海上旅游许可证,凭借丰富的海上作业经验,重新当上了船长。他花十几万元将原来的150马力的渔船,改成一条旅游船,每天拉着游客出海旅游,在鲤鱼门远近闻名,成为渤海边的新坐标。当人们沐浴着海风,呼朋唤友走向这里,立刻会被十八家渔家菜馆和二十条旅游渔船牵住目光,粘住脚步,因为这里已成为“出一天海,当一天渔民”最好的休闲旅游体验地。
现在,天津中心渔港、滨海鲤鱼门、滨海航母主题公园、妈祖文化园等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旅游景点,在蔡家堡周围相继建成,古老的蔡家堡完成了华丽转身。那天在码头,我看到刘船长正用顺口溜热情地张罗着游客:“渔家乐,渔家乐,/欢迎大家来做客。/海上看撒网,/上船吃海货。/八方游人品海鲜,/下船还能带收获!”
自从开始经营海上旅游后,刘船长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更换了智能手机,与客人联系都是通过微信。他的客源广、人缘好,生意火爆。那天,我亲眼看到,有客人咋也找不到滨海鲤鱼门,让他发一个定位图。刘船长熟练地打开微信,发去了“共享实时位置”。不一会儿,几辆挂有外地牌照的轿车,就开进了停车场,十几位游客走上栈桥,鱼贯般登上了他的木质旅游船。
随着旅游船渐渐离岸,回首望去,可以看到岸边有一片仿明清建筑群。阳光下,金碧辉煌的望海楼、伸向大海的栈桥、泊于水中的白色游艇、绵延于岸边的贝壳堤、闪烁着炫目光泽的琉璃瓦顶。许多游船泊在岸边,樯楫如林,蓄势待发,游客如织……构成了滨海鲤鱼门独特的美丽景观。在那片建筑群里,横亘着16座四合院,成为各地游客休闲旅游的绝佳场所。
那里有一处独具特色的四合院饭馆,就是刘船长和几个渔民合股开办的,与其他饭馆不同的是,这里的每个房间都用过去的村名命名:高家堡、蔡家堡、双桥子、望根儿、小神堂、枣树底下、桃花口……仔细数了数,足有二十多个!这些早已不复存在的村名,有的是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消逝的,有的是近几年消逝的。这些村名,每一个都能唤起人们美好的记忆,每一个都包含着美丽的故事或传说,这是岁月所不能湮灭和抹掉的。大海的儿女正在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纪念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追忆那不曾远去的渔家风情。
这时,远处又传来一阵阵动听的渔歌,粗犷、豪迈、悠扬,那是渔家汉子纵声唱出的《渔家新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