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然而,如果一味去“吃”,总会有吃干抹净的一天。那么,“山海经”到底该怎么念?
滨海新区寨上街道大神堂村是个渔村,曾几何时,村民的渔船越做越大,渔网越织越密,而捕的鱼却越来越少。“有时一天捕的鱼,几个篮子就装完。”有村民回忆说。为改变这一局面,当地除了设置休渔期等常规做法,还建立大神堂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累计投放人工鱼礁2.9万块,投放中国对虾、牙鲆、花鲈等27个苗种……经过一系列“养海”举措,绝大部分海域水质达到一类标准。海洋生态得到极大修复,渔民每次出海的捕鱼量明显上涨。“以前村民不理解,认为我们投放鱼礁阻碍了他们捕鱼。现在,好多村民都主动帮我们监测鱼苗、看护鱼礁呢。”市水产研究所工作人员说。
吃山吃海,更要养山养海。“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让绿水青山“养养神”,是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的体现。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水青山越美丽,绿色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念好“山海经”,不仅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更养山富山、养海富海的做法启示我们,巩固生态存量、拓展生态增量,良好的自然生态就会变成“金饭碗”,释放更多发展红利。就像当年的福建宁德,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出大黄鱼、海参、鲍鱼、海带、紫菜等多个区域特色优势养殖品种,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山水有情,养育一方百姓,关键是怎么利用生态资源。在天津,“一根萝卜”帮助武清区田水铺村走上了致富路,“一筐草莓”辐射带动汉沽街道的农民持续增产增效增收,“一朵蘑菇”擦亮蓟州区出头岭镇“食用菌之乡”的招牌……良好的自然生态,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关键就在于我们以何种方式去挖掘、去利用。合理适度,用好生态资源、发挥好生态优势,就不怕产业的“饭碗”不牢、发展的“粮仓”不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