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鸟奖就是一个月来得最早的人,奖励4000元。晚鸟奖是一个月走得最晚的人,奖励3000元。”有媒体报道,杭州某公司实施“早晚鸟”奖励制度,很多人为了竞争,早晨五点就到公司,有人一个月拿了7000元奖励。此事在网络上曝光后,引发群嘲。有网友戏称,干脆把公司当家算了,在单位睡一个月,“早鸟”“晚鸟”都拿下。
调侃之言,折射出大家对“只盯着出勤时间,不顾工作效能”的过度加班的普遍反感。有的企业管理者把加班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似乎只要让员工在岗时间越长,就越能为企业带来更多效益。
的确,日常工作中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加班是正常现象,也能解决问题。可一些“唯加班时长论英雄”的形式主义加班,不仅让工作氛围变了味儿,也会增加员工的疲累感,降低工作效率,长此以往还会降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近来,关于加班的讨论层出不穷,“996”“内卷”等网络热词也不断出现。近的有,四川成都“清明节强制加班怒怼领导”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虽事后证明纯属捏造,却击中了无数上班族的共鸣点。远的有,山东某知名IT企业在办公区贴出“大家加,才是真的加,加班真好”等鼓励加班标语,引发争议。加班时长不等于工作成效。人们常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如果鸟儿只是被迫早起或者假装早起,那么就不太可能找到“虫”。
理想的管理制度,是最大程度激发员工的活力和自驱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一些企业盲目提倡加班引发的热议,也是一个反思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的契机。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既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热情。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与其将员工“按在”工位上耗着,不如科学优化管理架构,提高运转效率,把“汗水经济”转变成“智慧驱动”,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在同频共振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