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渤海潮~~~
思想会客厅~~~
~~~
金之平视线~~~──点旺城市“烟火气”①
深一度~~~
基层声音
本报与各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
新视野~~~
锐评~~~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2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锐评
“早晚鸟”
拼不出成功企业
闫丽

  “早鸟奖就是一个月来得最早的人,奖励4000元。晚鸟奖是一个月走得最晚的人,奖励3000元。”有媒体报道,杭州某公司实施“早晚鸟”奖励制度,很多人为了竞争,早晨五点就到公司,有人一个月拿了7000元奖励。此事在网络上曝光后,引发群嘲。有网友戏称,干脆把公司当家算了,在单位睡一个月,“早鸟”“晚鸟”都拿下。

  调侃之言,折射出大家对“只盯着出勤时间,不顾工作效能”的过度加班的普遍反感。有的企业管理者把加班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似乎只要让员工在岗时间越长,就越能为企业带来更多效益。

  的确,日常工作中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加班是正常现象,也能解决问题。可一些“唯加班时长论英雄”的形式主义加班,不仅让工作氛围变了味儿,也会增加员工的疲累感,降低工作效率,长此以往还会降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近来,关于加班的讨论层出不穷,“996”“内卷”等网络热词也不断出现。近的有,四川成都“清明节强制加班怒怼领导”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虽事后证明纯属捏造,却击中了无数上班族的共鸣点。远的有,山东某知名IT企业在办公区贴出“大家加,才是真的加,加班真好”等鼓励加班标语,引发争议。加班时长不等于工作成效。人们常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如果鸟儿只是被迫早起或者假装早起,那么就不太可能找到“虫”。

  理想的管理制度,是最大程度激发员工的活力和自驱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一些企业盲目提倡加班引发的热议,也是一个反思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的契机。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既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热情。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与其将员工“按在”工位上耗着,不如科学优化管理架构,提高运转效率,把“汗水经济”转变成“智慧驱动”,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在同频共振中走得更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