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1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冯骥才长篇小说《艺术家们》研讨会举行
描绘群体画像 展现时代图景
本报记者 仇宇浩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坛》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办的冯骥才长篇小说《艺术家们》研讨会日前在京举办。来自京、沪、津、粤、辽等地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艺术家们》是冯骥才近年创作的高峰。

  一代人的心灵史

  冯骥才酝酿20年、精心修改7稿的《艺术家们》,以几位青年艺术家的生活和事业为轴,展开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历程,呈现了同时期艺术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恢宏图景,这是冯骥才表达个人美学理想、展现艺术感悟的新作。《艺术家们》所写所思,是一代人的生命史、心灵史、艺术追求史,同时也是大时代社会图景的真实见证。

  专家学者们从文学如何展现艺术思潮、艺术观念如何文学化、历史如何进入文学与艺术、作家的责任与使命等方面,充分肯定了冯骥才的文学探索与创新,肯定了他以艺术家内心探索展现时代变迁的新视角及文学功力。专家学者们认为,《艺术家们》以独特的群体画像,见证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为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思考与启发。

  受罗曼·罗兰影响

  冯骥才认为,想要延续作品的生命,离不开作品的再版和第二代读者,“如果一个作品的生命能够延长,它一定有延长的资本,这一方面来源于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离不开评论家的再解读。”

  他直言,各位学者的点评会影响到他下一部作品的创作,“思想交流最大的快乐,就是别人的观点启发了你,发动了你的思考。写作和评论的关系很奇妙,你有作品了,评论家才有思考和很多高见产生,而这些见解会影响作家以后的创作。”

  就像华洋杂处的旧时天津,一半是老城,一半是租界,冯骥才有两套笔墨。他说,写天津老城生活的《俗世奇人》《三寸金莲》等这套笔墨已形成独特的审美和语感,接下来创作的重点将是用另一套笔墨写“另一半天津”,而《艺术家们》正是这样的作品。

  说起《艺术家们》的创作缘起,冯骥才透露:“我是受了罗曼·罗兰的影响,我喜欢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他是用音乐家的思维、感觉来写的。搞艺术的人,像半导体一样,调到什么频率就接收什么频率。虽然我喜欢文学、诗、音乐以及各种中外艺术,但我最早是画画的,建立的是绘画接收频率。在我的生活里,凡是有绘画感觉的、对我有新颖视觉刺激的,都会让我情不自禁地去接收。这种不经意接收的东西积累多了,就会想,我能不能用绘画的感觉来写一些艺术家?”

  展现大时代留下的痕迹

  冯骥才这样解释他的创作冲动,“想展现我所经历的这半个世纪我们心灵里的东西;展现大时代走过的时候,它在我们的生命深处留下的痕迹,这是我特别想写的。我在写的时候,用了罗曼·罗兰的方式,从画家的感觉、画家跟社会的独特关系、画家的思维方式和本能来写艺术家。”

  有评论家认为,《艺术家们》中有很多自传性的东西,冯骥才坦言:“我承认是有的,不过一开始我并没有想让书中的人物跟我有任何关系,但是那些感觉自己进来了,而且一进来就让我感动,就要留下来。写作就是这样,有些人物是自己走进来的,原先我并没有想到。”

  虽已81岁,但冯骥才的艺术创作仍处于井喷状态,“我到现在还有很强的创作感觉,我对文学艺术的感觉没有丢,还很容易被感动,脑子里还有很多要写的东西。”他将在朋友们的祝福和鼓励下,在艺术天职和文化使命感的驱使下,缔造人生更多的“春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