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1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踏青诗话
钱国宏

  踏青又叫游春、寻春、探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沐浴明媚的春光,结伴春游,在踏青中赏春景、感春意、沐春风,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做些荡秋千、踢足球、放风筝、竞龙舟、采百草、狩猎等运动,以消灾驱邪、健身壮体。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踏青诗句。

  先秦时期,踏青活动始于春分,时人诗曰:“二月二日踏青节,群人游赏散四郊。”魏晋时,踏青定于清明前后。届时男男女女聚于水边,举行“祓除”仪式:沐浴、熏身、除垢祛病。晋代诗人张华记叙了这一习俗:“暮春元日,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导生;禽鸟逸豫,桑麻滋荣;纤条披绿,翠华含英。”

  唐代时,踏青颇为盛行,人们沐浴着大好春光,呼朋唤友,或到郊外游赏春色美景,或携酒相聚而饮,或探访名园,或放风筝。诗人杨巨源在《城东早春》一诗中写道:“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描写了当时人们呼朋引伴春游赏花的热闹场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云:“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朴素,情景交融,描绘出一幅早春踏青的生动场景。“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诗人王涯也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春游画卷。古时踏青,人们是很注重衣着的,杜甫《丽人行》诗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踏青丽人仪态之娴雅、体姿之优美、衣着之华丽,诗中可见一斑。踏青既可锻炼身体,还可谈情说爱,“人面桃花”的典故即从此来,并且成为一则人间佳话,流传千古。

  宋代,踏青春游愈加盛行。宋代诗人张先《木兰花》诗中写道:“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诗人陆游踏青归来,乘兴写下了《出城》:“天晴山雪明城郭,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其中,“数枝春动又青青”一句,算是把春天写活了。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一诗则描绘了一幅因恋春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游子寻春,日暮笙歌,流莺唱柳,多么醉人的踏青图。再看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孟郊的“日日出西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也都是文情并茂、脍炙人口,写出了人们踏青时的喜悦心情和热闹场面。

  明代,踏青已基本成为一种“定制”。明代“吴中四杰”之一的杨基在《到江西省看花次韵》一诗中写道:“东湖东畔柳枝长,满苑飞花乱夕阳。何处祓除儿女散,过来流水郁金香。”短短四句,踏青场面跃然纸上,东湖柳枝,满苑飞花,游人如织,令人欢欣陶醉。

  清代,踏青更是成为一种大众活动。“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与朋友踏青,看到蝶飞鸟鸣,随口吟出一首《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春色好,春光旺,几枝春杏点春光。春风吹落枝头露,春雨湿透春海棠……”全文三百多字,竟然嵌入了68个“春”字,而且自然流畅,文笔娴熟,描写踏青时的美好风光,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令人回味无穷。清代吴友如《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是对清时踏青放风筝活动的真实写照。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在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让我们纵情山水,投身自然,去游春、寻春,感受春的蓬勃生机,体味生命的绚烂多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