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0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展现天津百座小楼前世今生 探究城市根基倾听历史回响
百集《小楼春秋》讲述百年芳华(图)
本报记者 张帆
《小楼春秋》剧照

  建筑是石头写就的史书。天津一座座静静伫立的小洋楼,有道不尽沉甸甸的岁月故事,也有写不完多彩瑰丽的历史风华。由市委宣传部与海河传媒中心共同出品,海河传媒中心教育频道李家森工作室承制的百集系列纪录片《小楼春秋》将于4月8日起在天津卫视播出。该片每集8分钟,小巧精致,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历史性,将一百座小洋楼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历时8年选取百座小楼

  《小楼春秋》自2015年启动策划以来,摄制组经过大量实地调研,前后历时8年,从天津近千座独具特色的历史风貌建筑中,最终筛选出一百座小楼制作成片,以飨观众。

  总导演李家森告诉记者,为讲好“小楼故事”,该片深入发掘小洋楼的历史沿革和建筑特色,力求为观众呈现不一样的洋楼风貌。他说:“天津的小洋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背后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比如现在我们熟知的小白楼为什么最早规划设计是一座七层建筑,而最后建成却是四层?位于当时法租界的中国大戏院,因为设计理念过于‘超前’,甚至让法国工部局在验收时都犯了难。当年的劝业场经营业态之丰富全国罕有,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仅仅是其中一座‘天华景’戏院,就为劝业场挣回一座渤海大楼。还有今天的网红打卡地安里甘教堂,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与伦敦的大本钟(伊丽莎白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都将在《小楼春秋》中一一为观众讲述。”

  在拍摄手法上,《小楼春秋》大量运用航拍、延时拍摄等手法,立体化、多维度呈现天津小洋楼的独特魅力。该片编导陈晓在拍摄安里甘教堂的过程中,花费了一年时间抓拍建筑周边的四季美景,从春天的一树海棠到夏季的绚丽花海,从秋日的落英缤纷到冬雪后的银装素裹,全部“装”进了8分钟的纪录片中。

  透过建筑看历史

  该片总制片人王言玲表示,《小楼春秋》透过建筑看历史,天津自1860年开埠通商走上中西交融之路,西式的建筑文化随之而来,相应的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城市的规模、特点和地位慢慢建立起来。

  王言玲介绍,1860—1911年是天津城市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时期,也是近代天津工业诞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天津租界建筑大多沿袭西方的风格特点,但是建筑材料采用的却是中国建筑常用的青砖,比如天津海关大楼、紫竹林教堂、大清邮政津局(现在的邮政博物馆),还有许多中国图案的砖雕,体现出中西融合的特征。1912—1937年是天津城市加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天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工业基地的时期。这一时期,是西式建筑飞速增长的时期,100集里有68座这样的建筑;此时,名人旧居开始增加,节目选了32座;银行建筑异军突起,外资银行、中国的私营银行纷纷涌现,比如著名的“北四行”,其中三家总部在天津;与民族工业相关的建筑,也陆续出现,比如久大精盐公司大楼,还有民族实业家的住宅建筑,如章瑞庭、范竹斋等人的旧居等。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从古典主义走向折衷主义,再到现代主义。这一时期,中国人自主设计的建筑作品开始出现,比如永利碱厂、中原百货公司大楼(现在的百货大楼)、浙江兴业银行大楼等。中国人创办的建筑公司也由此崭露头角,走向鼎盛。

  王言玲说:“建筑是时代的影子,见证世相百态,我们希望通过这百座建筑,为观众打开一扇门,开启一扇窗,走进历史,回味过去,探究城市的根基,倾听历史的回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