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打造博物馆沉浸式学习模式 让更多孩子走近文物对话历史~~~
“天津地方史研究丛书”新书发行仪式举行~~~
交响曲《新世纪灯塔》在京奏响~~~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孙毓敏去世,享年83岁——~~~
~~~参评作品体裁为书信 字数不超1000字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3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博物馆沉浸式学习模式 让更多孩子走近文物对话历史
“板凳上的博物馆”炼成记
本报记者 刘茵

  近日,“板凳上的博物馆”首场课程在天津博物馆开讲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些充满特色的课程是如何“出炉”的?课程的设计有哪些故事?这些课程能让更多孩子走近文物,走近历史吗?日前,记者采访了该课程的策划团队。

  打造沉浸式学习模式

  “板凳上的博物馆”项目面向全市大中小学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系列精品课程。该课程充分发挥馆藏文物优势,通过展出的文物、翔实的文献、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学校课程紧密结合,提供历史课、思政课现场教学,打造博物馆资源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沉浸式学习模式。

  如何打造精品课程,让青少年爱上博物馆?天博宣教部副主任张堃告诉记者:“授课老师用半年时间精心设计了课程内容,采取全新的‘三段三层’架构,根据低、中、高三个学年段学生特点,由浅到深有针对性设计课程内容,充分发掘博物馆经典常设展览、热门临展和馆藏精品文物,以小见大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次,天博各业务部门通力合作,在课程的选定上下功夫。张堃说:“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重在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平衡知识性与趣味性,将讲解内容重新解构,细心打磨课程文本,优化配套课程演示文稿,串联动手体验环节,让青少年在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维度感知历史与文化。”

  观展避免走马观花

  为了帮助小学生融入课堂,特别设置了前置学习引导环节──老师们在上课前给学生们发放“学习单”。“板凳上的博物馆”首期课程是《幽菁可爱的青花瓷》,策划团队在“学习单”上设置了“纹饰连连看”“文物找找找”等任务清单,让小学生根据“学习单”上的纹饰图案,在展厅内找到相对应的展品,让孩子们在探宝的过程中对青花瓷的历史及其纹饰有了初步的认知,从而避免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天博宣教部的工作人员郭颖告诉记者:“这个课程与人教版五年级课本中的《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相结合,除了在课本中学到的内容,孩子们对青花瓷的纹饰产生浓厚的兴趣,缠枝莲纹、如意头纹、卷草纹都长什么样?在沉浸式的游览中,孩子们通过聆听老师讲解,并动手绘制瓷盘,体会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感受到了青花瓷的艺术之美。”

  唤起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高中生历史基础较好,他们对博物馆及藏品有一定认识,但多局限在藏品表面。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笔墨丹青──画家仇英心中的桃源仙境》课程的设置和讲述有什么新意?

  天博书画部专家潘恒说:“高中课本里有《桃花源记》,学生们一定会好奇,《桃源仙境图》是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为此,我选取了两者的文本进行对照,告诉学生们《桃源仙境图》并不是根据《桃花源记》这个文本去创作的。画中的高士临流抚琴,画面中又点缀了几株桃树、数点桃花,表现的是文人高士置身山水间的一种理想化状态,表达的是一种隐逸精神。”

  在潘恒看来,以讲故事的形式与学生们交流互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完仇英和文徵明的相识经历后,视频中呈现出仇英的《桃源仙境图》轴和文徵明《剑浦春云图》卷,学生通过影像资料直观地感受大青绿与小青绿的区别以及吴门画派的艺术魅力。

  一堂课,从课本里的《桃花源记》到传世名作《桃源仙境图》,再到青绿山水画,再延展到传统颜料与现代颜料有哪些区别。天博文保部工作人员祝一宁说:“绘制青绿山水的纸、绢是什么样的?绢本文物如何修复?我的任务就是从一个小的切口,引领学生认真观察和体会书画作品的材质和颜料。课程现场,我给学生简单模拟演示了绢本文物的修复过程,学生认真听课,并提出问题,可以看出他们的求知欲很强。我希望用文物保护的初心唤起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希望孩子们能够走进博物馆,对话历史,对话文化。”

  让更多文物“活”起来

  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力相对较高,对文博的兴趣和爱好更为稳定而持久。天博讲解员张凌菲告诉记者:“首场课程,我的授课对象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大一新生。在授课之前,我先做了基础调研,掌握了学生们对于本校历史和天津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地位的了解程度,然后把授课重心放在天津近代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上,着重讲述了南开学校建立的时代背景,建立过程中所经历的坎坷以及南开学校愈挫愈奋的精神。同学们通过了解天津近代教育史,能够更加深入体会南开的‘公能’精神,也增强了爱国、爱校的情感。”

  张堃说:“青少年能够主动参加并喜欢‘板凳上的博物馆’课程,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文物背后承载的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生动讲述及合理互动环节拉近他们与文物的距离,弘扬和传承中华文明。我们将邀请更多的学校、学生走进博物馆,持续推进‘板凳上的博物馆’系列精品课程,让更多文物‘活’起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