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王 双 天津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
朱绍岳 本报评论员
消费“火起来”,内需“旺起来”,经济“热起来”。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推动内需不断提质扩容,充分释放新型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将会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朱绍岳: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日前,我市印发《天津市“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就“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提出多项重点任务。您如何看待这些扩大内需的侧重点?
王双:相比以往,扩大内需的侧重点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投资需求转向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尤其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在这种背景下,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年轻人群体占比的提升,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特点,对消费场景、个体感受、品质服务的追求更为明显。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着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朱绍岳:您说的这些变化,也体现在消费业态上。直播带货、网上下单、门店到家、社区团购……新型消费的迅速崛起,成为消费市场上的一抹亮色。积极开发新产品、培育新模式,不仅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也可以为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王双:是这样。消费升级大潮下,扩大内需离不开挖潜传统消费与做大新型消费的“双轮驱动”。消费平台载体增多了,消费场景丰富了,居民的消费活力才有更多的承载空间。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更为新型消费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不少市场主体依托互联网技术,从现有经营环节和领域中衍生出新链条和新业务,培育出定制消费、“智能+”服务消费等新消费场景,满足了消费者品质化、个性化和中高端化的消费需求。同时,高质量发展是供给高水平动态均衡的发展,加强旺盛的消费需求与高效的供给能力互动,使有效产出活跃在各类消费场景中,有利于增强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聚合效应,也增强了城市活力和影响力。
朱绍岳:如此看来,消费升级,不只关乎“消费”,也呼唤着城市整体配套的升级。结合实施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依托天津的区位、文化、风貌建筑等资源禀赋,可以塑造“洋楼”文化、津味美食等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为城市发展增添活力。
王双:这是必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消费空间、需求空间就成为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所以除了培育新动能、释放新活力之外,还要找承载空间。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正是消费资源的重要集聚地。城市的承载能力上去了、营商环境优化了,能够更好地把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吸纳进来,带动国内外消费品有效供给和服务水平提升。拿天津来说,我市开放口岸通商历史悠久,消费地标和文化IP众多,城市的商业基因也很强。把这些名片擦得更亮,不仅可以促成更多消费潜力变为现实需求,还能为产业、为城市贡献力量和积聚人气。
朱绍岳:这样一来,当消费“热起来”,生产也会随之“活起来”。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消费结构升级的背后,也蕴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需要我们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王双:没错。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消费是面向“前端”的。但这一“端”,背后连着“千端万绪”。在居民消费升级的新形势下,扩大内需不仅要靠需求管理,更依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来说,消费的提质升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思路,进而引导相关资源在产业和企业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引领企业创新和产业合作,提升投资有效性,促进投资与消费之间的结构更加合理,吸引商品、服务、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资源聚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