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如何“乘势而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建议,用好“两区”政策红利,加快京津冀数字贸易港建设,逐步推动三地区域经济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最终实现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
数字经济突破传统价值链的强地域限制和高联通成本属性,正在改变和重塑全球生产分工模式。《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要探索建设数字贸易港。在连玉明看来,这是将数据要素开放流动推向新高度的重要尝试。深化京津冀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共同合作,拓展推进京津冀数字贸易港建设,将成为构建区域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连玉明建议,推动数字贸易港与空港、陆港和海港的“四港联动”,实现对内对外双向开放驱动,加速资金、技术、人才、知识、数据、服务等要素在京津冀地区乃至环渤海区域便捷高效、自主有序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提升发展动力,进一步带动辐射内陆腹地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同时,依托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和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构建数据确权与收益制度体系、数据定价交易市场体系、数据共享与安全隐私保护体系、数据技术标准与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数据市场开放体系等,促进要素在区域内自主有序流动。此外,还可以依托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在数字服务市场准入、国际规则对接、跨境数据流动、数据规范化采集和分级分类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压力测试,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
“北京市率先提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既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城市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战略,又是构建内外双向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他建议,发挥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溢出效应,优化数字核心产业和数字产业集群布局。改变传统“引进—消化—模仿”的发展路径,主动融入全球,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抢占全球数字经济产业链、价值链重构的制高点和主导权,在全球数字产业领域争取领先地位。加快培育数据驱动的未来标杆产业,形成以新一代数字化出行、新型数字化健康服务、智能制造、数据支撑的研发和知识生产、数字金融、数字能源服务等为代表的核心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