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的俄语诗歌翻译之旅
~~~
~~~
~~~
沽上
丛话
古籍中的津沽园林(十八)~~~
~~~
电影频道
佳片有约~~~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3月0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奇人”与天津故事(图)
李小茜

  2023年初伴随着冯骥才先生《俗世奇人(肆)》的出版,话剧《俗世奇人》也拉开了全国巡演的序幕,这是天津故事走向全国的一个引人关注的动向。《俗世奇人》系列作品短小精悍,塑造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各色奇人,篇篇独立成章,深得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精髓,不少读者看过后大呼“非常过瘾”。当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地域文学浪潮热度退去,“奇人”们用犀利诙谐的风格调和了过去与当下的文化裂缝,持续展示着天津人的精神特质、天津的地域文化。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先生对故土文化的记载与馈赠。他曾饱含深情地说,“我一辈子没离开过天津,我对自己的城市总有一种亏欠感,我还要为它再做一些事。为了我爱它,为了叫别人也爱它。”天津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发生激烈的碰撞和交流。冯骥才先生笔下的“奇人奇事”带领读者找到一条进入清末民初的天津、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基因的路径。《俗世奇人(肆)》中插入了《醒俗画报》(后更名《醒华画报》)的一些图片,虽然图说内容与小说故事并不相干,但是同属于一个时代,图片能更直观地帮助读者进入、感知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有助于读者沉浸式地感受天津的那段时光。冯骥才先生在上世纪末的文学热潮过后,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在这个过程中吸纳了丰沛的民间文化养分,又反哺了他的文学创作。因此他的创作显得底气十足,诠释着天津、解读着天津人。《俗世奇人》系列从2017年始到2023年共推出了4部,每部收录18位各路奇人。72位奇人之奇事展现的市井百态,带有一种酷烈的地域气质,透着一股无法抗拒的乡土气息,这种特异的审美,被冯骥才先生称为“天津劲儿”,这是一种强梁、爽利、较劲、逗哏、有滋有味的劲儿,比我们以往讲的“津味”表现得更利索、更通透。

  当地域文学思潮所特定的文化认同境遇发生变化,一般作家会渐渐放弃曾经的写作方式与信念坚守,而冯骥才先生却将地域文化的困顿安放于一个个“奇人”之上,在当下经由理性主义组织起来的生活世界中安放城市的灵魂、展开文学想象。“奇人”们以破碎化、娱乐化的方式纾解了传统与当下的隔阂,拓展了地域文化展示的空间。在《俗世奇人(肆)》里,作家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又塑造了18个奇人之奇事,扩充了奇人家族的容量。《万年青》中为了给洋人凑人数而丢了老蔡杂货铺招牌的北洋大学堂学生金子美,瞬间将我们带入了百年前领风气之先的天津地界,北洋大学堂是中国首座洋学堂,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天津重要的文化符号;《洋(杨)掌柜》中的杨掌柜头脑灵活,穿梭于租界和老城之间,赚着两头的钱,令北京倒腾古董生意的商人都羡慕不已,侧面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给天津带来的机遇;相声、码头、银楼等经典地域元素看似不经意却大量频繁的使用,在地域文学边界消失的今天显得难能可贵。《俗世奇人》系列作品迎合了天津本土的快板、相声、戏剧等艺术形式,延伸了文学的边界,更好地将“津味”与市民生活自然而活泼地结合起来,给大众带来喜闻乐见的新“津味”。

  《俗世奇人》“回到传奇志异的小说传统,回到地方性知识和风俗,于奇人异事中见出意趣情怀,于旧日风物中寄托眷恋和感叹”。2018年,《俗世奇人》(足本)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书中篇目多次入选中小学生语文教材,这是作家融于时代、融于城市、积极探索的结晶。在去年11月举行的“八十个春天──冯骥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冯骥才先生说道,“我的第四本《俗世奇人》马上就要问世,哪天说不准我又要再凑一本。”如今,《俗世奇人(肆)》已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中,期待更多的“奇人”带来更精彩的天津故事,向世界呈现天津之真、天津之善、天津之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