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这是和平区在9.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厉行法治的聚焦点和发力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人民满意的法治护航服务型政府,法治成为和平区展现核心竞争力的一张亮丽名片。
不久前,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中,和平区榜上有名。如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平区循法而行,依法而治。
在决策程序上做“加法”
在权力空间上做“减法”
建设法治政府首先要依法行政,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在和平区重大行政决策中,“法治”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作为中心城区,在高楼林立的背后,和平区还有一部分老旧楼院,因年代久远、配套设施不全,需要补齐短板,让旧貌换新颜。在每一批老旧小区项目改造中,都要严格遵守决策启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和决策公布等法定程序。
以“建章立制”为抓手,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的长效机制,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开设“行政执法信息公示专栏”,统一对外公示执法的主体、事项、依据、程序与人员等信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以文字、音像等形式实现执法行为全过程留痕;配齐配强法制审核机构与人员,编制印发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目录清单,审核制度执行率达100%,在用法治为权力套上“缰绳”的同时,和平区还推动各类监督融合贯通,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监督制约体系,创新开展“十佳公仆”评选活动,让群众对政府行政事务行使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评判权。
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在和平区,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
在企业服务上做“加法”
在办事成本上做“减法”
以法治保障良好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社会环境,这也是近年来和平区在招商引资中不断引来“金凤凰”的原因之一。
位于和平路西侧金街门户入口处的是即将开业的和平印象城。项目从落地到开花结果,离不开法治护航。“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区政务服务办会同规划、住建、发改等职能部门以及铁塔、联通、自来水、供电、燃气等单位协同推进审批工作。中海和平多伦道项目规划公示期结束后,创新“容缺审批+企业承诺”方式,24小时内即完成“建设项目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开设审批绿色通道,提供7×24小时“不打烊”服务,仅耗时0.5小时完成“社会投资备案类建设项目在线自动备案”,1小时完成“施工许可证”相关审批,12个工作日完成全流程审批,创造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新纪录”。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转变职能为突破口,把“管行业必须管服务”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从创立“让企业满意在和平”服务月品牌,到落实天津市“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和平区已形成区、部门、街道三级帮扶工作体系和制度化政企沟通对接机制;一体推进“放管服”和“一制三化”改革,构建区、街、社区立体化政务服务网络,先行先试承诺制审批,首推24小时自助办税终端进楼宇、进银行,推行“证照分离”“跨省通办”,创新“闹钟提醒、管家服务”模式,在和平区,政务服务事项“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自助办”全面普及。
去年年底,和平区在全市率先开展“无讼”商圈试点工作,帮助商圈内的企业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用法治力量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和平区不断出新招、实招。
在基层治理上做“加法”
在风险化解上做“减法”
连续28年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5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和平区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一方的平安稳定。
小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时间长了就演化成大矛盾。如何把矛盾化解在萌芽?和平区从社会“小单元”入手推进基层“大治理”。设立矛盾调解室、法律援助咨询室,还成立了社区普法志愿者团队,在家门口就能把邻里之间的矛盾给化解了。有法律问题想要咨询的,专业人士最快10分钟就能来到社区给您解答。
金阿姨住在劝业场街道静园社区,因楼上地采暖管道破裂致使其家衣柜被泡,电视也进了水汽,金阿姨想找楼上住户索赔,却碰了壁。无奈之下,她找到了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又将问题反馈给了社区矛盾调解室的调解员。调解员一次次做工作,释法说理,最终,邻里两家握手言和。
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更是百姓维权的“重武器”,为了把“法”送到人民群众身边,和平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区、街、社区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成立全市首家专业家事案件人民调解委员会,形成“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着眼于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打造区、街道、社区三级实体平台,组建涵盖34家律师事务所、150余名律师的公益律师团队;组建普法讲师团和“法律明白人”队伍,以普法情景剧、旁听审理、以案释法等形式提升群众法律意识。
在“小地盘”上作出法治政府建设“大文章”,努力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法治蓝图变成“法治和平”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平区永不停歇地奔跑在法治建设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