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走进乡村看发展
新农村关注
静海区上下一心群策群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乡村走笔~~~
乡村人物~~~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2月0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人物
李家强:乡村里的“笔杆子”(图)
本报记者 王音

  他是西青区辛口镇小沙窝村一名普普通通的种植户,也是十里八乡出名的新闻宣传员。30多年来,李家强脚踏泥土、手握笔杆,用质朴情感、淳朴文字书写着家乡的发展变化。

  初见李家强,他淳朴的农民形象让人很难与文字工作联系起来。然而,聊起挚爱的新闻写作,李家强打开了话匣子,道出一段段生动的故事。

  “小时候,村里有大喇叭。我经常跑到电线杆底下去听广播,听得特别认真。那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的声音能够从这里传出来该多好!”李家强说,儿时听大喇叭广播的记忆,成为了他与“新闻”结缘的开始。上了小学以后,父母给他订了《中国少年报》,他一有时间就如饥似渴地看,梦想着有一天自己写的文章能刊登在报纸上。

  上初中以后,李家强对语文课特别喜欢,这也造成了他的偏科,语文成绩特别好,但其他科目较差,没有考上高中。

  1986年,初中毕业后的李家强回家务农。“那时,农村的火热生活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我想用文字将农村的生产生活写出来,做一名业余的新闻报道员,也算是圆儿时的梦想。”李家强说。

  父母为了支持他,专门请了木匠做了张书桌。多少年来,李家强一直舍不得将这张书桌扔掉,因为里面装满了过去30多年他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样报、样刊;在广播、电视上发表的录音、录像。这个书桌承载了他对新闻宣传的一种情结、一种热爱。

  “刚开始那几年,没有人指导,最大的信息来源就是每天务农时听广播,还买了很多新闻理论书籍自学。”李家强说,从1986年到1990年初,他不断向电台和报纸邮寄稿件,然而他投送的稿件都石沉大海。

  当时,村里很多人都说他傻,家里人也觉得他太辛苦,就劝他别写了,但李家强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1990年4月的一天,他写了一篇关于雨天骑车打伞不安全的稿件,骑车2个多小时送到了天津广播电台编辑部,最终被采用了。

  “这个稿件播出后不久,我收到了一封来自电台的回信。信中对我充满了鼓励,这不仅为我指明了方向,更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李家强难忘地说。

  从那以后,李家强的稿件开始陆续见在各大电台和报纸。作为沙窝萝卜原产地和主产地的种植专业户,宣传沙窝萝卜是李家强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他的报道,让全国各地的人更多地了解沙窝萝卜、认识了沙窝萝卜。

  李家强从1986年开始从事新闻写作至今,从中央到地方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上刊播了1000多篇稿件,获得了诸多荣誉。能够成为天津市新闻宣传队伍中的一员,李家强感到非常骄傲和荣幸,也从中收获了很多感动和快乐。他说,写作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要紧握手中这支笔,一直写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