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走进乡村看发展
新农村关注
静海区上下一心群策群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乡村走笔~~~
乡村人物~~~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2月0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乡村看发展
新农村关注
静海区上下一心群策群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干事创业开拓新局 致富项目齐头并进(图)
本报记者 杜洋洋 通讯员 陈泽宇
津美街的现代化农田,让农民增收致富。
村干部和村民一起欢度节日。
农户正在采摘褐灵菇。
旭朝家庭农场叶菜已到成熟期。
刘智莉和农民书法爱好者交流。
温室大棚内蔬菜长势喜人。
多兴庄园负责人薄春霞为自家优质蔬菜“代言”。

  新春伊始,静海大地处处涌动着争分夺秒、实干快干的建设热潮。

  2023年,静海区将按照市“两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十项行动”部署安排,锚定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力实施静海区“十个行动”“六大攻坚战”,努力实现一季度“高起步、开门红”。

  平凡故事凝聚奋进力量

  1月17日下午,来自各行各业的70位干事创业静海人代表,相聚静海区2022干事创业的静海人年度分享会。

  分享会既是一场回望,更是是一场凝心聚力再出发的展望,大家在憧憬里,开启2023年的奋斗。

  分享会现场,大屏幕正中,写着“干事创业的静海人”8个大字。台下,有专心制醋的工人、有给大伯大婶理发的社工、有俯身耕种的农民、有逆行支援的医务人员……他们平静的讲述关于2022年的独家记忆。

  站在台上,静海区多兴庄园负责人薄春霞觉得“有些不自在”。她说西装太硬,不如下地干活儿穿的棉袄舒坦。10多年前,她把“多兴庄园”的招牌挂在一溜儿暖棚前。

  2011年,她在静海承包耕地,做起了现代农业。当时,她和上大学的女儿说:“我要去种地了,这几年要过苦日子,你的学费,得你自己挣了。”

  但她的讲述里,听不出一点种地的苦,全是丰收的乐。唯独2015年秋天,她回东北老家看到故乡时,心里揪起了疙瘩。

  “那时的家乡农业状况还是相对落后,缺产业、缺技术。”

  为了改变彼时状况,她发动村民种玉米,投资成立糯玉米加工厂,采取订单式收购,把村民受益白纸黑字摆上明面。乡亲们有了积极性,产量从每年的几千穗增加到120万穗,日子有了奔头。

  在静海的田野里,也有越来越多“新农人”站了出来,他们正在努力,一点点改变过去从泥土里刨活路的农业状况,为乡村振兴赋能。

  在薄春霞看来,“新农人”的旅程是她人生中的神来之笔,也是必由之路。而最终受益与这段旅程的,不只有她一人。

  分享会上,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村书记、有养牛大户、有乐器产业带头人,他们都是振兴路上的“小小英雄”。每逢秋风乍起,他们最想看到的是,丰收的金黄、农民的笑脸、美好的乡村。

  走下台,“养牛人”魏武说:“俺更有信心和干劲儿,以后会继续做个快乐的养牛人”。吕官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杰说:“要讲好运河故事,把‘耕读传家’的文旅招牌打造的更响亮”。津美街党委书记杜连峰说:“要始终专注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更好”。

  薄春霞说:“2023年,想把平台做大,给越来越多新农人一个舞台,让他们在田野间施展自己的才华,成为照亮一方的乡村守护人。”

  “我是农民,以前在服装厂干活,我特别开心,自己的故事能被大家知道……”

  随后上台的“农民书法家”刘智莉和许多农民书法爱好者一样,写了38年字,也丝毫不改她的质朴。她大大咧咧,语速快的像放了一串炮仗。也因这种性格,乡亲们看到了自己与书法间有联结的可能。

  2022年,她发起“农民写金句”活动,数以千计的书法爱好者踊跃参加,“中国书法之乡”的魅力在静海城乡四处激荡、流传开来。

  在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静海农民书法爱好者们自发组成的“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农民书法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一幅幅隽永之作,从满是老茧的双手流出,表达的是最质朴的真情。

  欣慰的笑容,满是幸福与快乐。“书法是咱静海农民朋友参与这个时代、表达这个时代的方式。”刘智莉说:“新的一年,我要把静海‘中国书法之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田间地头播种新年“新希望”

  “这是一场‘汁液丰沛’的讲述。”分享会后,一位观众这样形容,“整场分享会,既提炼了2022年的难忘,又开启了2023年的新奋斗。”

  新的一年,每一位静海人,都是一束光,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静海的愿景照进了现实。

  新春伊始,静海区杨成庄乡旭朝家庭农场负责人闫居蕴一家在自家大棚里喜笑颜开地忙碌着。“哇,这蘑菇真大啊!”这是每一个见到“旭朝”褐灵菇的人都会发出的感叹。眼下,闫居蕴的褐灵菇进入了采收期,拥有良好口碑的大蘑菇成了闫居蕴一家增收致富的“法宝”。

  “手底下快点,客户定了几千斤,着急要呢。”在旭朝家庭农场的大棚里,满棚的褐灵菇长势喜人,闫居蕴一边忙着采收,一边催促着工人。

  为了改良土壤,五年前,闫居蕴从河南引进了褐灵菇菌种,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大胆的尝试,让农场的人气蹭蹭往上涨。

  和一般的菌类养殖模式不同,褐灵菇可直接土壤栽植,菌棒在生长期间能够从土壤中自行吸收养分,只要控制好温湿度,就可以正常出菇。经过闫居蕴夫妇五年的摸索和市农学院专家的指导,今年,褐灵菇的产量将比去年大幅度提高。

  “现在蘑菇的种植技术都已经很成熟了,每年产量在5000公斤左右,2023年预计达到6000多公斤,今年种了两亩地,产值预计达到10多万元。”闫居蕴说。

  褐灵菇不仅个头大,而且肉质肥厚、口感鲜美、富含营养,这使得农场种植的褐灵菇供不应求,每天都有客户预定,也有游客前来购买。

  “褐灵菇口感特别好,营养价值也高,不但可以炒着吃、炖着吃,也可以做馅用。我们在这买菜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她家种的瓜果蔬菜口感都非常好,而且是绿色食品,吃着放心。”采访中,农场的“铁粉”王家良带着“大部队”从西青区赶来购买褐灵菇,一边采摘一边夸赞着蔬菜的品质。

  走进农场的另一个大棚,绿、紫蔬菜交相种植,甚是好看。闫居蕴说,这里种植了紫菊、罗马生菜、樱桃萝卜等十几种蔬菜,蔬菜能有这样好的长势,完全得益于褐灵菇的种植,蘑菇采收后留在土里的基质成了蔬菜的肥料,在种植过程中不需要打药、上肥。废料变肥料,种植褐灵菇的基质不仅提高了瓜果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还解决了菜瓜种植重茬的问题。

  通过闫居蕴夫妇的精心经营,农场去年年被评为了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这也是对他俩坚持不懈、努力钻研的肯定。2023年,闫居蕴夫妇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在让广大群众吃到绿色、放心瓜果蔬菜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连日来,位于静海区的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内热潮澎湃,一个个重点项目建设正酣。

  据介绍,截至目前,天津医科大学团泊校区项目一期工程主体全部封顶,二期和三期项目正在建设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项目均已完成立项,即将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医疗、医学科研、医学教育和健康产业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一期主体已经竣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二期项目和各项附属配套设施正在按照时间节点加速推进。

  “2023年,我们将紧盯目标任务,强化分秒必争的拼抢意识,倒排工期,开足马力,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力争早日建成使用,以高水平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一手抓项目建设,一手抓项目招引。为将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十项行动”部署安排落地落实,静海区制定实施“静海区”十个行动,并设立专班、明确专人,项目化、清单化、具体化加以推进落实,每月“过秤”、每季“晒单”,确保以月保季、以季保年。2023年,全区力争实现市外内资到位150亿元,引进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制造业项目40个,1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0个。

  与此同时,静海区全面开展招商引资提质专项行动,锚定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市11条产业链,加强与央企、央院精准对接,积极承接优质制造业、科技创新资源、现代服务业企业和项目,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布局、做强产业竞争力,为打造先进制造创新区提供强大产业支撑。成立重点乡镇、园区专业招商公司,建立“1+25”招商专职队伍,做实驻外招商机构,聚焦环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更大力度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落地一批牵引性强、可持续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同时创新招商方式,突出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紧盯“战新”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升项目招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高招商的成功率、落地率、转化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确保新引进高技术产业项目占比超50%。

  “‘十个行动’突出‘行动’二字。我们要坚定干、加力干、扎实干、高效干、同心干,把招商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大力推进强链、补链、延链,以静海之为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大局。”静海区合作交流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文闯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