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读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1月3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津报力荐
走进国学殿堂 读懂先贤思想(图)
张楠
《国学通识课》,杨朝明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推荐理由:本书从“周文王遗训与儒家中庸思想”“元圣周公与‘前儒学时代’”“时空维度下的孔子与儒学”“孔子:一个人的两千五百年”“董仲舒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文庙祭祀及其教化功能”“成人之道与为政之德”“中华‘八德’及其价值”“儒家‘四书’与中华家风”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董仲舒等古圣先哲,六经、四书、《孔子家语》等国学经典,礼乐、中庸、五常、八德等国学理念的阐述,深刻论述了传统儒学作为国学主干的内涵与演变,讲透国学精髓,有利于广大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国学,充分汲取国学智慧,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更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泱泱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作为一个伟大文明的存在,在世界文明史上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国学宫墙万仞,博大精深,如果仅望而兴叹,“不得其门而入”,便就“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走进中华文化的殿堂,需要自己去求索与体悟,也需要优秀著作的引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孔子研究院杨朝明教授的力作《国学通识课》,带领我们走进国学殿堂,领略国学的美与富,汲取传统智慧,用圣贤思想滋润心田。

  聚焦主流 系统诠释“国学”

  国学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是知识精英之学,也是国民大众之学。梁启超说,中华国学是“世界第一个丰富矿穴”。对于内涵解读众多的“国学”,书中给出定义:广义地讲,举凡我国传统学术(或者说“固有学术”),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典章制度等,都可以视为“国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的国家,其文化传统是长期吸收各民族、各地区包括境外的各种文化综合而形成。国学不能排斥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各个地区的文化特点,“三教九流”都应该包括在内。但国学也有主流,这个主流是儒学。儒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是国学的基础。《国学通识课》共15讲,阐述国学教育的基本问题、儒学“三段论”、中庸思想、《论语》的成书与整体性、《孔子家语》的成书与可靠性、孔子与儒学、董仲舒的文化地位、文庙祭祀、中华“八德”、中华家风等各方面的国学问题。可以看到,本书聚焦国学主流──儒学,展开了系统深入的讲解。

  仰望巨人 详解孔子思想

  如果要找一个最能代表国学的文化巨人,这个人非孔子莫属。钱穆先生讲:“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作者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大学者,对孔子及其学说充满敬意。《国学通识课》没有一章不在讲孔子及其思想,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有四章甚至是把“孔子”二字鲜明地放在标题里,第五讲“正本清源说孔子”、第六讲“孔子与六经”、第九讲“时空维度下的孔子与儒学”、第十讲“孔子:一个人的两千五百年”。可以说,本书最为突出的特色是全面阐述孔子思想。当然,本书也讲解了曾子、子思、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道家、佛家思想也在对比中,进行了讲解。如果我们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孔子儒学就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这棵大树的底部是孔孟老庄在内的春秋战国先哲,孔孟老庄这些先哲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们上古时期文明的土壤。

  梳理脉络 阐明儒学“三段论”

  作者杨朝明在儒学研究上,有诸多创造性成果,儒学“三段论”就是其中之一。本书第二讲“认识中国儒学的‘三段论’”中,把儒学分为先秦时期、秦汉以至清朝、近代以来三个时段。先秦时期是“原始儒学阶段”,这一时期尤其夏商周三代,是儒学创生与萌芽阶段,最终在春秋战国时形成了早期儒家学派。在这一时期,孔子儒家主张“修己安人”和“仁政”“德治”,强调“正名”,具有显著的德性色彩。秦汉以至清代是“儒学发展阶段”,此间,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皇权时代,儒家学者宗师仲尼,致力于探索儒学精义,使之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形态,同时儒学与政治结合,并且走向民间,与皇权社会及专制政治产生了密切关联。近代以来是“儒学反省阶段”。清朝灭亡以后,皇权政治结束,进入民权时代,中国被动地融入世界,人们开始了对儒学与社会关系的反思与反省。如果放眼儒学的全部历程,可以说,直到今天,反思依然在路上,今天仍处在这一反省阶段。对中国儒学进行这样“三阶段”划分,有助于对儒学价值的认识。

  正本清源 还原儒学真精神

  正本清源是本书的鲜明特色,很多国学中被歪曲、被误解的问题在本书中得到富有说服力的纠正。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里,受着亿万人的关注,从膜拜、尊崇,到评论、指责,乃至谩骂、揶揄,竟从未中断过,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观。

  书中指出,对孔子儒学传统持“保守”立场的学者多看到了原始儒学的真精神,而对孔子儒学持“激进”立场的人则更多看到了作为“专制政治灵魂”的那个“偶像的权威”。近代以来,不论是守护传统还是反对传统,分歧或许仅是其心中“传统”的重心不同。我们要看到“帝制中国”片面强调“君权”“父权”与“夫权”,也必须看到后来反对“封建性糟粕”时对文化中“民主性精华”的扫荡,以至于往往简单粗暴地对待博大精深的孔子思想与传统文化。对孔子思想的曲解,往往又是从怀疑经典著作的可靠性开始的,《孔子家语》就被一些人认为是“伪书”。本书第八讲“《孔子家语》的成书与可靠性”中,通过翔实的相关史料梳理和严谨的文本分析,让我们重新认识《孔子家语》的材料来源、编撰,《孔子家语》与孔安国的关系,“王肃伪造《孔子家语》”说等重大学术问题。从而得出,《孔子家语》是专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厘清脉络,是为了补偏救弊,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时能做得更好。

  辩名析理 严谨考据出正解

  杨朝明作为研究孔子卓有造诣的资深专家,对很多儒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辩名析理,得出一系列创造性研究成果。书中对《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进行创新性解读:如果我的学说被时代(或社会)所行用,那不就太令人感到喜悦吗?退一步说,如果时代没采用,可有人能够理解我的追求,赞同我的学说,或者从远方来与我一同讨论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上没人能采用,甚至没有人能够理解我的学说,我也能够坦然面对,不愠不恼,正确对待,不也是一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作者在解读时,引经据典、深入分析,对我们深刻理解《论语》很有帮助。在书中,作者还通过解读战国竹简(即清华简)的《保训》篇,考辨出“中庸”的原义就是“用中”,“用中”也就是“用心”,用心之道就是“诚”。再如,对于“孔子诛少正卯”的记载,至今仍有争议。作者在书中深入考察“诛”字的含义,认为这里的“诛”是“责、讨”,即谴责、声讨、惩罚的意思,从而得出,“孔子诛少正卯”之事确实存在,是对少正卯进行谴责与惩罚,并没有杀掉他。通过这一严谨考据,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孔子。

  面向实践 温古鉴今树自信

  国学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对自己的国家历史和文化怀有温情和敬意。书中讲,一个全以外来文化为圭臬而绝无本土文化为参照的中国人,大概只能称为“转基因中国人”了。今天要复兴国学,很大意义上是从历史深处寻找民族精神的基因,从民族基因深耕精神家园,温古鉴今,探寻传统元素的转化与新生。作者在书中分析了制约国学教育的深层因素: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程度估价偏低、对经学典籍的价值认识不够、对博大精深的孔子儒学“莫名其妙”、疑古思潮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把国力升降与文化问题简单类比。可以说,复兴国学任重道远,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则是复兴国学的重要方面。作者在书中讲,经典的阅读群体是干部、学者、教师、学生,甚至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而且,经典要精读、整体地读、结合实际读。今天中华儿女应该超越历史的迷茫,坚定地走进民族文化经典的世界,树立起文化自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