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古代称为“元旦”。几千年来,其名称历经变迁,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 古代元旦为阴历新年
古代的元旦是阴历新年。元旦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一颛顼的传说。在五千年古代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先后有四个元旦日,即农历十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二月初一、一月初一。
我国最早的历法,是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古历,合称为“古六历”。按照干支纪月法,一年的十二个月,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冬至所在的那个月为子月,每年的正月为一月,每月的朔日即初一。在汉武帝之前,历代的正月是不一样的。黄帝历、周历、鲁历皆以子月为正月,称为建子月,也就是现在的农历十一月。十一月初一为元旦;夏代以孟春为正月,夏代的元旦是农历一月初一;商代用殷历,殷历的正月为农历十二月,即季冬之月,也是建丑之月,十二月初一为元旦。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暗弱无力,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各行其是,不再奉行周朝的正朔,元旦的时间也就不一样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统一了历法。他以为自己建立秦朝是“获水德之瑞”,与水相应的季节是冬季,而农历十月是冬季之始的孟冬,即建亥之月,所以秦始皇推行颛顼历,以十月为正月,十月初一即元旦。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说“北畤待我而起”,认为“北方黑帝”助他夺取了天下,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所以仍然沿用了秦制。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感觉这种政治年度和人们习惯通用的春夏秋冬不合。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实施《太初历》,并将此年改为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元旦。在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尽管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如王莽规定十二月朔日为岁首,武则天则采用周正),但总体上一直使用夏历。所以,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也称为“夏历”。
古时的元旦并非现在的元旦,而是农历新年。吴自牧《梦粱录》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这天,皇帝要举行隆重的朝贺大典,献岁启新,还要祭祖拜神,皇帝率领一班王公大臣,诣皇太后宫行庆贺礼,以表达孝顺之心及祝福。而臣子也要按照层级规则,向皇帝觐表,恭贺元旦。秦朝时,官员元旦有“告假”制,汉代有“休沐”制度,唐朝,官府元旦放假7天,并成为法定制度。民间则形成了燃放爆竹、悬挂桃符、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人团圆、送礼拜年等习俗,欢度新年。宋朝时元旦放假任由百姓自由娱乐,放开赌禁三天。《东京梦华录》说:“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元旦更是热闹非凡。《燕京岁时记》描写道:“京师谓元旦为大年初一。每届初一,于子初后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连霄达巷,络绎不休。”
◆ “元旦”与“春节”之争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次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政府成立,这一年也就是民国元年。1月2日,孙中山发出《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各省都督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订定于阳历正月十五日,补祝新年。请布告。”1月l3日,又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命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政府规定1月1日至3日,军政部门、司法机关,学校以及地方政府放假3天。
1913年1月1日,当第一个元旦节来临之时,民国各级政府张灯结彩,举行庆典,党政要员汇聚一堂,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展望新一年的前景。各大中小学、公私学校,提前数天精心准备元旦游艺会,节目丰富,师生及政府职员踊跃参与。
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时期,民国政府的统治力量十分有限,加上传统年俗根深蒂固,欲以一纸电文公告将其废除是不可能的。国民政府为了推行新历,压制民间过旧历新年,尤其是在南方,警察局横加干涉,严禁商民庆贺旧历年。但是老百姓仍然我行我素,在民间元旦日却没有欢庆热闹气氛,直到进了腊月才开始“忙年”,有了年味儿。
7月,针对夏历新年在民间“屡禁不止”的现象,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就改历改元问题,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交一份四时节假报告,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的申请,并准许放假一天。袁世凯同意了这一请求,并于1914年起实施。于是传承了数千年的“元旦”正式更名为“春节”。从此,近代中国有了两个新年,当时将元旦称为“民国新年”,春节称为“国民新年”。 此后一段时间内,官方刚过完“阳历年”,民间又迎来“阴历年”,官民各过各的年。
1914年1月26日,迎来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春节”,被压制了两年之后的民间按照传统习俗欢度新年,气氛格外热闹。当时的报纸报道:“家家爆竹,户户桃符,大小商场,一律休业数天,熙来攘往,遇人即相互庆祝,皆说吉祥佳话。”就连已经逊位的宣统帝也升殿受贺,袁世凯和黎元洪还派代表前去拜贺。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政府认为北洋政府屈从于民间习惯势力而采取阴阳历并行,是对民间社会控制软弱的表现。次年5月,内政部长薛笃弼草拟《普用国历办法八条》,将阳历定为“国历”,农历视为“废历”,“对于旧历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12月8日,国民党中执委通令各级党部及民众团体废除旧历,严禁民间过春节贴春联、燃放烟花爆竹等一切民俗活动,禁止商店关门。不但严厉制裁在旧历年节放假的学校负责人,而且还处罚那些关门回家过年的商人。山东省政府在1929年春节前,发布“禁过春节”的通令。
1930年元旦前夕,国民党中央党部印制了8000副春联分发给民众悬挂,并且宣布“全市娱乐场所半价”,以鼓励百姓欢度元旦。是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告全国各机关元旦放假5天,而阴历年却不准放假。1933年,国民政府又通令各界,将元旦休假改为3天。此后元旦放假3天成为惯例和制度。由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深入人心,强行禁止民众过阴历新年已行不通。1934年,国民政府停止强制废除农历,要求“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 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正式启用公元纪年法,但是人民政府顺应民意,将传统的阴历年称为“春节”。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的办法》规定,元旦放假一日,春节放假三日。从此,春节列入法定假日。
1950年2月17日,新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春节。当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过一个清廉、勤俭的春节。12月30日,政务院发布公告,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在元旦和春节期间一律不得宴客、收送礼物和相互拜年。文化部和教育部在《关于开展年节、春节群众宣传工作和文艺工作的指示》中,要求一切文艺活动“都应照顾地方财政和人民担负状况,不要铺张浪费”“都要切实注意不妨碍生产,不妨碍工作,不违背节约,并力求与群众的政治文化学习(如农村中的冬学、工厂中的学习班、部队的整训等等)相配合”。文化部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新年画在印刷上“必须避免浮华,减低成本,照顾到群众的购买力,切忌售价过高”。
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文化部、教育部要求,在所有艺术活动中,都要注意表现新中国的新事业和新人物,表现朝气蓬勃的开国气象。采取电影、戏剧、歌咏、秧歌、大鼓、快板、洋片以及其他各种杂耍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加以改造。鼓励旧艺人和旧的艺术组织,广泛采用当地人民熟悉的原有各种艺术形式来宣传新内容。各地文艺团体与文艺工作者,应积极准备短的剧本、唱词、歌曲、年画、春联等,供给群众采用,并选派干部到农村、工厂、部队,帮助群众进行创作和演出的活动。组织文艺工作队或电影和幻灯放映队去农村、工厂进行巡回表演或放映。北京市各文艺团体在大年初一至元宵节,分赴城郊各工厂、农村巡回演出。在工厂演出的节目有《生产长一寸》《保护工人铁路》《大秧歌舞》等;在农村演出的节目有《王大娘赶集》《土地还家》《反“翻把”斗争》《夫妻识字》等;在部队演出的节目有《在战斗中成长》《钢铁战士》等;在学校演出的节目有《莫斯科性格》《新生》等。并于元宵节在天坛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广场汇演。人民艺术剧院还在春节期间演出大刀舞、小车舞、狮子舞、绸舞、剑舞、花鼓舞、跑旱船等16种民间形式的舞蹈。在电影放映上除展映苏联影片外,还上映新片《乌鸦与麻雀》《丽人行》等。天津市还举行《白毛女》《野猪林》《花木兰》《九件衣》等新戏曲竞赛活动,市工人俱乐部从正月初一开始连续4天举行大公演,上午进行篮球、排球比赛,下午至晚上11时演出各种节目。初四下午市总工会举行工人拥军联欢大会,出席会议的以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为主,有2000多人参加。
新年画创作亮点纷呈。文化部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中要求各地文教机关团体把新年画工作作为春节宣传文教工作的重点之一,并对创作的重点内容、技术、印刷、发行、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应当着重与旧年画行业和民间画匠合作,供给新的画稿,通过他们普遍推行新年画。各地美术界纷纷展开新年画创作、出版和销售工作。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室采用民间最流行的年画形式,绘制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翻身普天同庆》《支前荣归》《民主选举》和《劳动起家》等年画12幅,美术出版公司也出版了新内容的日历和月份牌。天津市美术工作者协会举行年画改革座谈会,安排年画创作出版工作。杭州国立艺专的彦涵、潘韵等教授们创作出《民主反霸大翻身》《儿童献花给毛主席》《男耕女织》等30多幅年画。陕北文协付印的有《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解放战争胜利》和有关生产、文化建设的多种年画。太原印刷公司印制了50万份新年画,由各地新华书店发售。北京市新华书店在中山公园、厂甸分别设立了新年画流动销售处,群众可自由参观选择购买,受到群众的欢迎。《人民日报》于1949年12月31日推出一期“新年画专版”,刊登了柔坚的《新年胜利 军民同乐》、乌力吉图的《迎接丰收胜利年》和枫川的《李顺达之家》等一批新年画。全国各地美术工作者创作了一批反映人民革命辉煌战绩和工农业生产建设成果的新年画,种类达300余种,发行总数超过600万份。
拥军优属成为新年俗。据当时新闻媒体报道,北京市确定正月初一至初七为拥军优属活动周,采取的具体措施为:政府和人民团体慰劳驻京部队,慰问烈军属,并征求他们对组织生产的意见;发动市民向人民解放军写慰问信,号召军属给前方写信,鼓励自己的子弟奋勇杀敌;邀请文艺团体为烈军属表演游艺,以示慰劳;各名胜古迹及公园向烈军属免费开放;对贫困烈军属予以实物补助。北京市民政局拨出优待粮22万公斤分发各区,作为烈军属的生产资金和春节补助金。上海市市长陈毅、副市长潘汉年、盛丕华向全市烈军属分别致送贺年片。南京举行了3000多人参加的全市各界代表拥军优属晚会,并向驻宁陆海空部队献旗。杭州的妇女们做了很多“拥军鞋”,敲锣打鼓送到市政府转送前线,上写“努力杀敌”“爱民”“拥军”等字样。青岛市民开展一封信活动慰劳人民解放军,妇女们纷纷制作“慰问袋”送给驻军。武汉纱厂工人自动把加班一小时的工资捐献出来,慰劳人民解放军。重庆劳军运动委员会收到劳军款1.3亿元(旧币),锦旗300面,毛巾23500条,慰问袋880个和其他慰劳品甚多,各界代表在市政府内举行献礼大会。广州、南昌、开封、长沙等地也都向驻军贺节,对贫困烈军属给予物质慰劳。各地农村中组织代耕队,帮助烈军属解决生产困难,并送他们的子弟免费入学。此后,拥军优属这一光荣传统成为春节里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形式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促进了拥军优属工作的深入开展。
全国各地政府千方百计保障春节物质供应,稳定物价。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除在春节期间准备充足的米面、食油外,还储备了粉条、饼干、纸烟、糖果等副食产品和各式各样的花布、毛巾、袜子、香皂等日用品,特别为郊区农民预备了大量燃灯用的煤油和窗户纸。上海市粮食、纱布、食油等主要商品一律平价敞开供应,防止投机商人操纵市场、哄抬物价。天津市公安局严禁春节期间赌博,取缔街头类似赌博性的摊商小贩。人民群众备年货、买年画、逛景区,度过了一个文明、祥和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