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1月21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汝昌与对联文化
周贵麟

  据周汝昌先生自言:“从幼年起即读联,祖父、父亲都喜欢把佳联摹勒在木板之上,镌刻成‘板联’,悬在厅室,朴厚清雅之至,至今仍能背诵那些给我智慧和审美培育的联文佳句。”周祜昌先生在《藤荫馀话》中曾记“爽秋楼”一则:登楼四柱悬挂抱柱联牌,史可法书“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杨继盛书“野鹤随云去,飞龙带雨归”等,可见,周氏兄弟从幼年时就受到传统诗联的熏陶。周祜昌先生还曾回忆道:“上个世纪30年代之初,我才十多岁,小学尚未毕业,那年四哥读完了天津南开中学,赴京投考清华大学,他当时回家就说:国文试题有对对子,出的题是‘孙行者’,一晃许多年过去了,这件事却总也忘不掉。”

  我国一流的大学者季羡林先生曾撰文论及我们文学史的不足,学校的语文课应该恢复教学生对对子,学作中国传统的诗联──这样才能亲切体会赏鉴古代杰作名篇的好处。我读了季老的建议,心中着实有所感触。对联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一种“独门”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全世界就只我们特有,我们专擅。对称和谐之美,大约是我们这个宇宙中诸般至美中的一大关目,而华夏民族最能感受它、表现它、赞颂它、运用它。这就使得我们的语文天然具有内在的对称质素,并且从远古以来就朝着对称这个特色的方向不断发展。单从文学艺术来说,发展到南北朝已然达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时期,汉语文本身独特的形音义综合美,经过无数文学大师发挥作用,造诣已到高峰,为隋唐格律诗的新形式奠定了最好的基础。于是对联这个文学和美学的概念,也就充分得到认定。

  由此可见,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不认识这一层意义,就会把它当作是一种文人墨客的装饰性“玩意儿”,或者加上“形式主义”的洋帽子。我常想,不管是谁,当他读宋贤张耒的词,读到“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或是读唐贤王勃的序,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如果他还不能领略、欣赏这种极高度的文学对仗之美,那实在是至堪叹惋的事情。

  六朝以后,格律诗达到高度完美的音律定性阶段,这时对仗更加精工美妙,实为文学上一种特异的奇观。于是,精策之句、精彩之笔,总是集中凝注在对句上。在律诗来说,即落在颔颈二联上。于是发生了摘句欣赏评品的风气。这就更加促进了对联的独立形成与繁荣兴盛。由此又可想见,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它又有雅俗共赏的优点,广袤乡村父老之喜爱对联,绝不亚于城中高人雅士。我们过年所贴的春联,更是举世罕有、瑰丽壮观的“全民性文艺活动”。

  周汝昌先生约在15岁初中时期,便开始自学习作诗词,无人指点,平仄格律皆是凭着一点悟性摸索而贯通。他生性感情丰富,反应灵敏,过于常人,自幼即被亲友称为绝顶聪明。自小学至初中,学期大考必名列榜首。同窗呼之为“铁第一”,老师更是青眼相加,爱护无微不至。及至高中以至大学,虽无期末列榜之制,却仍旧是门门分数居于前列,成绩优异。从高中起,特爱文科各科目。在南开高中的校刊上,青年周汝昌就已开始发表散文、译文、词曲声律研究的论文。他对《红楼梦》的兴趣逐步增长,已蓄志将来试为英译,以使世界读者皆得了解这一名著;而为了试笔,他开始英译冰心的短篇小说。对于中华传统诗词的爱好,周汝昌先生自高中到大学时期才真正精心撰作,耗费了难以估量的心血精力,但不能逐一留稿,后因变故多端,大半散佚,亦不自惜。知音者如津门一流名词人寇梦碧先生,偶得周汝昌先生写寄数首,便都能记诵,通信时提及某联某句,致以叹赞,而周汝昌先生却一如读他人之作,了不能记。他心中暗忖:我居然还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来?不敢相信。

  作为红学家的周汝昌先生,其与“红学”“曹学”有关的诗词创作,数量最多,积之日久,竟然自成一格,此为别家所无。他曾为《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为《清代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题诗230首,著有《红楼脂粉英雄谱》诗著、《诗红墨翠》墨书等。这部分著作,皆是歌咏《红楼梦》书中人物的诗作。先生曾自撰一联,概括一生所从事的红学研究事业:

  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先生还曾说过:史载后蜀国主孟昶曾于岁除之日写了一副桃符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般都引来作为楹联的初例,同时也说明了联对和新年节序的渊源关系。《红楼梦》中贾政在大观园竣工时也说过:“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难生色。”每逢春节,万户千家,一朝之间,贴上了朱红春联。你可曾想过,如于岁朝从空中瞭望我们祖国大地,这是一番何等巨丽瑰奇的景象!我要说,只有中华民族,才能创造出这般的艺术奇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