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记者蹲点采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线抗疫见闻
~~~——市人民医院集中资源力量筑牢患者生命防线
~~~
~~~
~~~
~~~
~~~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1月2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卫健康 “哨兵”行动(图)
──记者蹲点采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线抗疫见闻
本报记者 耿堃
津南区双桥河镇卫生院家庭医生王雅轩(左)入户发放血氧仪。

  当新冠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社区、农村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推进感染者分级分类收治、风险人群健康监测管理、老人和孩子等重点人群医疗服务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身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对疫情防控的艰巨任务,运转情况如何?记者在两周时间内,近距离采访了和平区小白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津南区双桥河镇卫生院。

  哨点

  1月4日上午,和平区小白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耿婧准备和同事一起入户巡诊,她们要去一位90岁的老奶奶家。“幸亏血氧仪发得及时,察觉这位奶奶出现‘沉默性缺氧’。”

  耿婧是一名家庭医生,老奶奶归属她负责社区新冠疫情防控重点关注的红标人群。血氧仪发到医院的一刻,她就想到了这位奶奶。联系上家属,对方正为血氧仪难求着急上火。“当时老奶奶看上去挺正常,血压等指标也没大问题,就是精神差,我们赶紧把血氧仪送过去,一量,才85,典型的‘沉默性缺氧’,立即建议家属送医治疗。”

  1月9日一早,津南区双桥河镇卫生院医生柴慈海拨通了东泥沽村一位85岁患者家属的电话。听说老人近来在医院里精神见好,吃东西觉得香了,他松了一口气。本身就是东泥沽村人的柴医生,休息时间遇到老大爷的家人,请他到家里给看看。看了老人先后两次的影像结果,发现肺部毛玻璃样情况加重,他告诉家属应该马上送医诊治。同时将患者情况发送到镇卫生院与津南医院等上级医院建立的分级转诊群内,津南医院的医生经过研判,决定收治。老人到达津南医院后,顺利住院,得到及时治疗。

  小白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双桥河镇卫生院,门口都挂着一块牌子“天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哨点”,耿婧、柴慈海这样的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是全神贯注的哨兵,社区、村和上报的疫情防控红标、黄标、绿标重点人群名单,仿佛闪烁着各色微光的信号。

  “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在疫情防控转段中,我们的担子更重了,能在基层处理的问题都会尽全力解决,要把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留给危重症病人。”小白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戴辉介绍,针对辖区内老人等重点人群占比高的特点,该中心本来由5个家庭医生团队负责街内9个社区的工作,现在又加上一支中医团队,同时将原有5个团队变为9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签约家庭医生、一名护士和一名中医医生组成,对红标人群每日健康监测,黄标人员定期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入户巡诊,给有需要的人群发放血氧仪……

  与中心城区居民就医选择更多不同,乡镇居民到“大医院”相对不便。为当好居民健康守门人,双桥河镇卫生院制定 “三强化”战略,挖掘乡医和村卫生室潜能。“强化重点人群分级分类管理,成立巡回医疗队,与村卫生室和家医团队结合进行入户巡诊,与津南医院形成3+N家医团队提供入户服务。分级分类建立微信工作群,即时沟通,做好健康监测和问询工作,对重症病例早发现、早干预、早转诊,避免延误救治时机,降低病死率。强化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强化村卫生室发热救治工作,配备充足四类药品,调配抗原检测试剂和氧气袋,提供氧气租赁服务,让居民享受家门口的就医便利。”该院院长杨学武告诉记者,一个月以来,先后有3名重症患者经由家医团队发现,经转诊微信群沟通,顺利在津南医院得到救治。

  忙碌

  “感染高峰最初几天,全院就剩下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能上岗。挂号收费的工作人员,都是客串。我们将全部力量都集中到了发热诊室。”杨学武所说的唯一一名能上岗的医生叫臧顺元,上岗前一天还高烧38.7度。

  这一次的挺身而出,是四天孤军奋战,日均门诊量在130人左右。烧退了,咽痛、无力等症状可是没放过臧医生。不停嘱咐病人要多喝水、注意休息,他却只能在中午不到一小时的休息时间里喝口水、喘口气,嗓子因缺水成了“刀片嗓”。

  新冠病毒感染情况有所缓解,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并没有回落。

  “除了常规随访,原来一周可能入户出诊一两次,主要是插拔胃管、尿管等工作,而且都是预约的。现在基本每天都要入户出诊,不一定都是预约的,居民提出需求,我们尽快安排入户。现在咱们去的这家,就是家属联系我们,希望及时给家里90多岁的爷爷入户输液。”小白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周燕敏对记者说。

  从居民家中回到办公室,周燕敏马上投入到大肠癌问卷调查等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整理、上报工作。办公室里的电话响个不停,都是居民打来咨询的。“这些天,办公室这三四部电话就没停过。”耿婧说。另一位家庭医生杨慧说自己手机忙的时候,一天得接20多个电话,有的还是晚上十点多打来的。

  1月3日一上午,小白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的全科门诊处总排着十来个人。队伍不长,但是一直不断。12时30分接待完上午最后一个病人,王惠攻已经看了将近70个号,这一上午,54岁的她没喝上一口水。

  “现在人确实比上个月少。”转天在全科门诊出诊的刘娟医生告诉记者,高峰时,每名出诊的全科医生日门诊量都在100人以上,最高的达到160人。

  虽然全科门诊患者大多是复诊取药的,但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符合医保用药规定,医生们责无旁贷。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耳背、反应慢,医生们又戴着口罩和面屏,好多时候不得不大声重复几遍话语。

  “这位大夫讲得真细致。”听完刘娟耐心讲解自己手中的两种药如何服用、有何禁忌后,一位大娘冲着她手动点赞。

  价值

  随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视程度提升,越来越多的高年资、高学历人才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一级医院,其中很多人都有在更高等级医院工作的经历。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挑战迎面而来。

  “读中医儿科专业研究生时,实习阶段都是在三级医院,对职业的预期肯定和现在不一样。”在小白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9岁的王国达告诉记者,多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医经历,让他对自己的职业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在社区医院,能和病人发展成朋友甚至家人式的关系。中医是辨证论治,从儿科变为全科,核心理念是不变的。往往开始给孩子看,后来发展成给一家人看病,病人给予的信任,让我很欣慰。”

  62岁的刘阿姨就是给予他信任的病人之一。“开始是家里小孩子一直找王大夫看病,效果特别好。”刘阿姨发现除了小朋友,还有成年人找他看病。有位陪着老伴儿来的大爷,说老伴儿的胃病经王大夫诊治,症状越来越轻。她就推荐常年受胃病困扰的妹妹找王大夫看病,效果同样令人满意。如今她也定期请王大夫为自己解决因糖尿病造成的皮肤瘙痒等问题。

  津南区双桥河镇的居民们将对镇卫生院家庭医生团队的信任,转化为对接种新冠疫苗工作的支持。该镇现阶段实现60—79岁首针接种率96.85%,80岁以上91.27%。“居民们对家庭医生的信任起到了重要作用,东泥沽村有村民说‘我们信柴大夫’。”杨学武说。

  “作为基层卫生院的医生,价值主要体现在准确判断病人的病情,能在基层处理的在基层处理,需要转诊的,给出正确的转诊路径,让病人少跑冤枉路,少花冤枉钱。”柴慈海说,治病救人就是自己的价值。

  身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工作者,他们给予辖区内的居民是长情的陪伴,是了解,是信任,用专业知识、技能默默筑起我们身边的第一道健康防护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