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林苑曾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南北运河在它面前交汇,注入波涛滚滚的海河。香林苑又是清代天津文人的雅集之所,无数诗歌佳作记录了天津文化的兴盛。今天,这处津门胜迹虽已消失殆尽,但是,它对繁荣地方文学所起的凝聚作用,却永远载入了天津的文化史册。
地处三岔河口以北的香林苑,在清朝康乾时代是一处有石有水、有草有树、有花有禽的道家园林。苑内有若楼居、玉笈山房、抱瓮园、磐台、望雪亭、草花亭、草花渠、乱云岛、竹圃等多处景观。还有苑主亲自开辟的十余亩菜园,养着仙鹤等,文人们盛称这里是“津门之小天台”。
香林苑的创始人是康熙初年天后宫道士李怡神。李怡神的弟子王聪,字玉笈,号野鹤,是个很有才气的人。他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对诗歌尤精,所作律诗高洁古瘦,落韵稳、响,得自然之妙。这位野鹤道士就是后来香林苑的苑主。由于他好风雅、喜结纳,津门的文人学士经常到香林苑分韵、唱和。特别是盛夏时节,诗人们纷纷到此纳凉小聚;隆冬之季,来此赏雪、吟诗。当年,天津文坛的兴旺,与香林苑这一“文化沙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清初至清朝中叶近二百年中,不但天津诗人与香林苑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些南北名流学士也来此结识天津诗人。如外埠诗人钱陈群、于凝祺就是在香林苑与天津龙震、查曦等人相识并结下友谊的。数十年后,乾隆皇帝巡幸天津时,也多次到这座道院进香,写下了《香林苑瞻礼作》等诗篇,还特意为该苑赐名“崇禧观”。观内的匾额、石碑、楹联均为乾隆皇帝亲书。
令人惋惜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崇禧观一带成了帝国主义者的驻地。同治八年(1869),望海楼、崇禧观等建筑被法国人拆除,在原址建造了天主教堂和领事馆。至此,香林苑便不复存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