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1月1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太湖 为山区孩子筑起“书的长城”(图)
本报记者 郭晓莹
余太湖 贵州省贵阳市出租车司机,被称为“讨书的哥”。十年间通过讨书为多所乡村小学捐建上百个图书室。发起“一对一”爱心帮扶活动。曾获评CCTV年度慈善人物。
余太湖送书的车

  “第102个图书室的图书等捐助物资已经全部到位,第103个图书室的捐助物资正在筹备之中,这两个新的图书室很快会正式挂牌。”说到这里,余太湖师傅欣慰地笑了,声音中透出几分愉悦。

  他是贵州省贵阳黔运岀租汽车公司的出租车司机,自2012年起通过向乘客、亲戚、朋友和熟人讨书,帮助很多山区学校捐建了上百个图书室,贵阳人都知道这个“讨书的哥”。在这十年里,在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岗位上,他坚持不懈地做着同一件事,感动并带动了很多热心人士,纷纷加入“我为山区孩子送本书”公益活动。

  “我没有读到的书

  希望孩子们帮我读”

  “我为山区孩子送本书”公益活动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余太湖回忆,第一次收书送书是在2012年,当时他想给自己的母校──金沙县龙坝茶中(现改名为五龙街道中心完小)送一批书。“亲戚家的小孩送来十多本,有《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等,我很开心。后来又陆续收到大家送来的书,一共两百多本。”

  给母校送书的想法产生于一次难忘的回乡之旅。那时余太湖和几位老同学一起回到金沙县,为寻找儿时记忆,他们专程回到母校。看到学校里空空荡荡、落满灰尘的书架,他心里有点儿难受,又想起自己小时候酷爱读书却一书难求的困境。“我小时候家里没钱买书,从家到金沙新华书店要走15公里,其中有一部分是山路,不通车。每次去书店,我都会捧着一本书看上很久,直到估计天快黑了,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往回走。实在没书可读时,即便半张报纸、一张地图,我也能看上半天。”为母校送书、为山区孩子送书的想法在他脑子里冒出来。“我没有读完的书,希望孩子们帮我读完;我没有读好的书,希望孩子们能读好;我没有考上的高中,希望他们能考上;我没有走进大学校门,希望他们都能上大学!”余太湖说。

  考虑到自己的生活也不算宽裕,况且一个人的力量再大能送多少本书?余太湖就想充分利用自己跑出租车的便利向乘客讨书,也向亲朋好友讨书,众人拾柴火焰高,发动大家一起为山区孩子募集更多的书。

  余师傅上班开公司的出租车,送书就用自家车。那阵子他刚买了一辆大众Polo,两百多本书装进后备箱,一路开出二百多公里,来到母校。“副校长杨远录接待了我,跟我一起把书搬到学校图书室。在场的老师们纷纷感慨地说,如果从学校毕业的每个学生都能给学校捐一本书,那学生们很快就有很多书可以读啦!”余太湖感受到师生们的那种开心,这更激励了他一次次驶上为山区学校孩子们送书的路。

  转眼十年,从余太湖手中收来的书不计其数,送出去的书越来越多。他粗略统计了一下,经他之手送到山区图书室的书超过50万册,另外还有体育用品15万件,学习用品15万件。

  有一次,他在车里装了两千多本书,后备箱、副驾驶、后排座位都塞得满满当当。算起来这些书大约有750公斤,远远超出这辆车的正常载重量。“因为太重了,我只好慢慢开,从贵阳出发,到目的地金沙县润弟希望小学,总共二百多公里路程,我开了足足5个小时。”这辆车对他来说就像是一个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当年我买这辆车可以说就是为了送书,至少有15万公里的行程是做公益跑出来的。前不久我儿子想把它置换成新车,我坚决不同意,因为它给我的回忆太多了。”

  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

  主动为山区孩子送书

  送书,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余太湖回忆说:“最特别的一次是前几年在金沙县红光小学。为了捐书、送体育用品,我去过红光小学很多次,跟学校的保安都熟了。那天我走进校门,直接走到图书室,正巧看到几个学生在那津津有味地读着我们送去的书。”

  余太湖拿手机悄悄拍下眼前的一幕。见到校长后他问:“这几个学生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我要奖励他们。”校长召集学生们开大会,把那几个读书的学生请上讲台。余太湖发给他们一些奖品,鼓励他们继续认真读书。

  如今这些爱读书的孩子已经长成了中学生。那个画面一直留在余太湖的脑海里,他感到无比欣慰。后来他常去捐建图书室的学校,看看那些读书的学生,这成了他的一个习惯。“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一件好事,都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余太湖说,这是他多年坚守的信念,也是他送书路上的一份鼓励和动力。

  在余太湖的感召下,很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加入了“我为山区孩子送本书”公益活动。爱心人士渐渐从贵阳扩展到全国各地。提到这些,余太湖如数家珍──连续4年资助12名困难学生的张友文先生,在金沙木孔镇龙江小学捐建了图书室;深圳的魏艳超先生在黔西市太来乡水溏小学捐建了他的第6个图书室;北京一家金融公司的高管刘鲁旦先生捐建了安龙县笃山镇中学的“水本”图书室;智利华侨陈怡丹女士捐建了两个图书室,并资助了6名困难学生……余太湖说:“是爱把大家的心连接在一起,我是爱心的桥梁,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了我们的公益活动中,这是我最想看到的结果。”

  爱心路上感人的故事很多。很多坐过余师傅出租车的人,都成了捐书的热心人。2016年,一位女士从贵阳市区乘坐余师傅的出租车到贵阳机场,路上短暂的聊天,她了解到余师傅讨书送书的故事,主动加了微信。后来她通过余师傅牵线,长期捐助两名山区小学生。2022年9月,她又主动委托余太湖为贵州山区的孩子捐建10个图书室,还捐赠了很多体育用品,总值近30万元。余太湖感慨地说:“从第90到第99个图书室都是她出资捐建的。只是当年乘出租车时的一面之缘,她却对我如此信任,全权委托我来做这件事。而直到现在她也不肯告诉我真实姓名,我只知道她是一位定居在杭州的贵州人,微信名叫‘栀子’。”

  用书搭起长城造型

  登上大学讲台讲公益课

  这些年他们还开展了很多次回访活动,寒暑假到各个图书室走访,有些爱心人士也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去。余太湖说:“这时候我常会收到两个方面的反馈:山区学校和受助学生家长告诉我,他们的学生读了我们送的书之后成绩好转了,作文水平提升了,上课下课都听话多了,学业上更努力了;爱心人士家庭也会对我说,他们的孩子从山区参与活动回来后,会主动洗衣服、洗碗、拖地板,也不那么挑食了。”通过公益帮助别人,同时也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余太湖说,这正是他坚持做公益的原因,也是让他感到最快乐的事。

  谈起书,余太湖总有滔滔不绝的话题。“我最喜欢的书是王树增的《长征》。从小就爱看红军的故事,我的梦想是当兵,遗憾的是没当成。”对《长征》的喜爱,余太湖可以说到了入迷的程度。“从《长征》这本书里我学到了红军那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能在地图上标记岀长征的路线图,不敢说毫厘不差,但至少绝大部分准确无误。”第100个图书室选择在太平县太平中学的原因,就是因为那里曾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余太湖希望学生们都要铭记红色历史,发扬长征精神。

  这些年余太湖一直坚持读书:“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我至少读过三遍,还有《林海雪原》《大刀记》《三国演义》《西游记》……我有空就读,《红楼梦》读了两遍开头,但可能我文化水平太低,一直读不进去。”说到这里,余太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才初中毕业,到现在多少能写一点东西,还得感谢当年教我们初中语文的罗安棋老师。罗老师的语文课教得特别好,我上初中时还在两个班一百多人中获得了作文第一名呢。”此时的余太湖又显得很开心。

  “2022年11月30日,我们挂牌了第100个‘蒲公英’图书室。我提前和学校商量好,在我们捐赠的乒乓球台上,用我们捐赠的图书摆出一道书的长城。在捐赠会上我说,用书本摆出的长城,经风经雨就会垮掉,但如果我们把这些书中的文化变成心里的知识,把它筑牢在每个同学心底,那我们心底这座书的长城就会坚不可摧!”说到这里,余太湖师傅有些激动,又有些开心。

  书的长城,长城的书,早就扎根在余太湖的内心深处,而这个提法最早来自他拉过的一位乘客。有一次,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乘客上了车,看到车上的服务牌,认出司机就是收书送书的余太湖。乘客是贵州商学院的老师,姓刘,余太湖喊他刘哥,后来两人成了很熟的朋友。刘哥对余太湖说:“虽然你的职业是出租车司机,但你用一本一本的书筑起了一道书的长城,这种行为真的值得敬佩!”余太湖想:“或许我们送出的书真的会在每个读书人、每个同学心底筑起文化的长城,这不就是它真正的意义吗?”从那时起,他一直想用图书摆出长城造型,但由于场地和其他原因迟迟没能实现。直到这一次,这个心愿终于变成了现实。

  “刘哥还邀请我到学校给同学们讲公益课。我当时都惊呆了,我就是初中毕业,哪有资格给大学生讲课?”余太湖连声拒绝,刘哥鼓励他说:“你就给学生讲你为什么要讨书送书,你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什么,这期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就行!”余太湖真的登上了大学讲台,当着众多学生的面,他说自己就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从没进过高中校门,更不要说大学讲台了……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听得入了迷。后来,余太湖又受邀到好几所大学讲过上百场公益课,推广他的收书送书行动。

  捐书离不开家人支持

  获奖后继续回报社会

  第100个“蒲公英”图书室正式挂牌那天,恰好也是余太湖的农历生日。不仅如此,十年前他第一次去母校送书的时间也是11月30日。说到这些巧合,余太湖的语调中洋溢出幸福感。

  这十年来,余太湖在为山区孩子讨书的同时,也了解到一些困难家庭孩子的情况,为这些孩子四处奔走、多方争取援助。在他的努力下,有近千名困难家庭的孩子得到了一对一资助。每个孩子每个月的爱心资助生活费从100元至500元不等,目前很多受过资助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余师傅还帮助过一些患有唇腭裂、脑瘫、小儿麻痹症的孩子,让他们得到医疗救助。在他帮助过的孩子中,有两个女孩喊他“余爸爸”,这就是“大女儿”杨术、“二女儿”元藤。早在2014年,余太湖了解到这两名女孩上学凑不齐学费,便组织爱心人士帮她们捐款,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他还把两个女孩接到自己家里吃饭,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如今,两个“女儿”一个正在上大学,一个已经参加工作。

  捐书十年,离不开家人的一路支持。当年余太湖从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来到贵阳打工时,认识了妻子秦洪英,结婚后定居贵阳,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开网约车,已成家立业,有一儿一女;小儿子还在上初二。有时收书送书忙不过来,大儿子也会主动给父亲帮忙。

  余太湖每天辛苦工作,每个月还要拿出一笔钱支持公益事业,日子过得并不富裕。秦洪英从一开始就非常支持丈夫的送书行动,认为这是在做好事,但后来次数太多,有时甚至影响正常生活,难免有些牢骚。“记得在2016年夏天,她把我留着送书的500元‘私房钱’给花了,我和她吵了一架,没想到当天晚上她去借了钱,默默地放在电视机上……”

  虽说吵吵闹闹,但一提到送书,妻子便会不遗余力地支持丈夫,这已经成了她的一种习惯。“只要他自己有能力,有精力,还跑得动,他喜欢做就去做吧,反正这都是为孩子们好。”秦洪英表示。2017年9月,余太湖当选“CCTV年度慈善人物”,他回忆说:“我到央视领奖,特意带着妻子一起去北京。回来后有记者采访她,她说,全国14亿人才评出10个人,我为我丈夫感到自豪!”

  就连余太湖的小孙子也为爷爷感到骄傲。余太湖说:“当地很多小学校都贴着我的照片和事迹材料,包括在我小孙子读书的学校,孩子常指着照片对同学们说,那是我爷爷!”

  余太湖珍藏了一系列证书──2018年9月,他荣获第十届中华慈善奖;同年,他被评为第六届贵州省道德模范;2019年,余太湖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2022年,余太湖获评贵州省优秀春晖使者……这是社会对他的肯定,也是激励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即将挂牌的第103个图书室位于麻阳县一所学校,图书等物品已购买到位。这个图书室对余太湖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就在最近,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授予余太湖“正能量特别奖”及一万元奖金,这个图书室正是用这笔奖金捐建的,他说:“因为讨书送书引起了社会关注,我才会荣获这个奖项,所以我要用这笔奖金继续回报社会。”

  由于余太湖师傅每天要开出租车去工作,为了不过多地打扰他,也出于交通安全的考虑,我们的采访持续了好几天。收尾那晚,时针指向23时28分,我等着余师傅收车下班,需要再核对几个细节。他告诉我,正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贵阳飘起了雪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