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正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但空气质量往往不会像水体质量那样直观,那样肉眼可见,这也导致了空气质量保护措施在很多工业化国家民众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这样一个技术越发深入生活的时代,如何视觉化空气质量,使之打动大众,艺术的作用不容忽视,就如艺术在过往凝聚国家意志中的角色那样。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探索。法国巴黎尝试的艺术项目是空气质量气球,由以往承担游人游览角色的气球升到高空,气球表面会根据收取来的信息改变颜色,来直观呈现空气质量。虽然开创先河,但受到天气影响很大,气候恶劣时不能升空,而且运营方还考虑到经济的因素,因此可靠性不够高。相比之下,在我们的近邻韩国首都首尔,设计师结合最新科技与对生态的关注,落成了全新的空气质量数字地图“光之雕塑”(The Living Light Sculpture)。但从作品担负的功能和形式来看,称为“空气质量侦测花”更为合适。
这件作品本身使用了典型的植物仿生方法,如同树干的金属支架,支撑着一面玻璃制成的巨大树冠,首先围合了空间,为游人提供了临时性的避雨和遮阳场所,成为所在区域的视觉焦点。但这远不是全部,树冠本身则是一幅巨大的首尔地图,上面表示着不同的行政区划。来自27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数据在这里汇聚,每15分钟通过亮度表示一次不同行政区划的空气质量,数据则来自韩国环境部空气质量检索点的实时传递,因此人们称其为空气质量的数字地图,警醒游人适当回避污染度高的区域,更从长远警醒人们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从源头改善空气质量。
我们也可以把“空气质量侦测花”理解为一株外形较为优美的空气质量监测与实时显示装置。采用植物造型一方面呼应了生态主题,另一方面在公园中也不容易引起人们突兀之感,能够在一种自然、休闲的氛围中帮助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并对空气质量产生直观的认识。而且作品本身能够实现这一功能,也依赖于一种内嵌电路的玻璃皮肤制造技术,其设计者保有对这种内嵌电路的玻璃皮肤的极大热忱,并期望有一天这种智能化的玻璃皮肤能够在建筑上得到推广,从而营造一种既美丽又环保的公共空间建筑立面。作为生态公共艺术中最新的分支,植物仿生装置由于普遍在形态上借鉴了植物构型,因此实现巧妙构思和复杂功能的重任相当程度上落在了先进材料的使用上。比如我们前面可以看到法国的“风树”离不开单晶高温合金的利用和陶瓷热障涂层的综合使用。由此可以看出,对公共艺术的后起国家来说,扎实的材料科学基础,以及能够使最新材料成果运用于公共艺术设计制造的顺畅合理机制实在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我们的东亚近邻,韩国在植物仿生装置中的实践“空气质量侦测花”,代表着一种在人口稠密的都市中心开展植物仿生装置设计的可贵探索。虽然在形式语言推广普及上还有诸多不足,但其深入利用无线互联技术、运用材料进步弥补形式忠实度上的欠缺等做法却值得我们借鉴,为我们开创有中国气象、中国特色、满足我国人民生活需求的新一代植物仿生装置提供了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