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中的村庄(图)
刘 凯 题图 张宇尘

  我常要下乡工作,其实我的老家就在乡下,一个离县城较远的小村庄。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长。

  记忆中的小村庄是那么恬静,低矮的土坯房映衬出树木的高大。民国时使用的两个牛轴仍威严地蹲在村口,守护着村里唯一的一条穿村柏油马路。篱笆墙院内正房的钥匙,压在窗台的砖头下,告知家里没人,闲人免进。早晨清脆的鸡鸣声,唤醒了沉睡的人们,袅袅炊烟升上天空,伴随着晨雾绘制成一幅如梦如幻的小村画面。日出而作,吃过饭的人们拿着各种农具,匆匆奔向村里的大队部。大队部坐落在村子中央,是一处有六间正房的大院,院子的大门口朝东,六间正房自东向西依次是会计室一间、大队部两间、仓库两间、饲养室一间,院子西侧是一长溜马棚,拴着十多匹干农活的牲口。大队部的屋内墙上贴着一张毛主席像,屋的中央有一张小学生课桌和一条脱了漆的长凳。派工时,队长一只脚蹬在长凳上,一只手掐着卷烟头,另一只手挥舞着,派出了一天的活儿。

  冬季和夏季是人们比较惬意的时节,冬天村子公路北侧墙根下,是男人们最喜欢的去处,他们穿着大襟深裆的棉衣,坐在玉米秸捆上,个个如和尚诵经般沐浴着冬日阳光,有时也有一些简短的沟通,如谁家的后生娶了媳妇、谁家的后生找了个临时工的活等等,话语一般很短,只有从他们脸上的皱纹,能分辨出他们年岁的大小。夏天傍晚,老太太们的乘凉构成了小村一景,她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坐在大门口的树荫下,手里拿着大蒲扇,一边呼打着蚊子,一边扇风乘凉,嘴里东拉西扯,谁家的媳妇要生孩子了、谁家的姑娘要嫁人,喋喋不休。

  儿时在老家农村,觉得最不舒服的有两件事:一是连阴雨,如遇连阴雨天,土坯房非漏不可,真是外边大下,屋里小下,外边不下,屋里还下。另外,村里的路都是土路,下雨后泥水遍地,有时把雨靴都粘掉了,真是苦不堪言。二是上厕所,村里都是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可想而知,有时实在不行,就出村跑到庄稼地去方便,令人啼笑皆非。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对自己土地的使用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田野中到处都是干活的农民,他们有的在除草,有的在耕地,有的在施肥,有的在播种。真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敢叫日月换新篇。在人们辛勤的劳作下,土地给了人们丰厚的回报,家家开始有了余粮,人们开始改善居住条件,一排排砖瓦房拔地而起,篱笆院成了可回忆的过去,蹲墙根更成为了传说。

  农业在变,农村在变,农民也在变。十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用秒来计量的单位,但就是在这用秒计量的时间里,农村大地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秋时节,我又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村外农田里,隆隆作响的联合收割机,正在将金黄色的玉米粒,如涓涓细流般洒落到运输卡车的车厢,联合收割机后面均匀地铺满已粉碎的玉米秸秆,等待着后续大型拖拉机的旋耕。

  走近村庄,守护公路的两个牛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崭新的、油漆彩画的、飞檐斗拱的进村大牌坊。阳光透过高矮相间的观赏树,在那条新修的穿村公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村里是一条条井字形街道,正南正北,正东正西,颇为严谨。街道的主路都是水泥硬化的路面,路面两侧是用灰红相间的花砖砌成的便道,便道外侧种植苹果、梨、柿子、花椒等树木。街道的十字路口旁,建起一座座漂亮的、带有暖气的水冲厕所,解决了过去的如厕之难。村里民宅都是用红砖紫瓦建成,宽大明亮,颇有气势,宽敞的门楼足以进出一辆SUV汽车,偶尔敞开的两扇不锈钢大门,露出对面墙上硕大的金色福字,昭示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小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坐落在原来的大队部院内,一座橘黄色的二层小楼,楼内不仅有优雅的行政办公区域,还设有党群活动会议大厅、党群活动室、用餐食堂等。党群服务中心人来人往,处理着村里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情。党群服务中心的对面,修建了健身活动广场,广场内健身设施齐全,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徜徉在乡村街道上,追忆儿时小村的过去,心中万般感慨。从健身广场上传出的美妙音乐,仿佛已将今昔作出了对比,唱出了小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