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26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省
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
王爱军

  何谓自省?《说文解字》里说:“省,视也。”《说文解字注》里则解释为:“省者,察也。”自省,就是一种自我的察看、审视、检查,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过失,以便及时修正、克制。自省的实质是一个人为追求自身完善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磨炼,它以儒家道德原则为评判标准,对照检点自己日常的言行理念,以存善去恶、改过迁善,最终达到“君子”的人格境界。北宋理学大师胡宏说:“自反者,修身之本也。”自省是儒家最为看重的一种修养功夫,不仅是君子必备的道德品质,也是实现自我超越、人格升华的必经之路。

  ●以人为镜 反求诸己

  凡事从自身寻因

  俗话说“小人无错,君子常过。”没有人不会犯错,只不过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当遇到事情时,小人总是认为自己没有错,而君子总会反思自己的错误。这道出了儒家自省的一个重要方法,即眼睛向内,找自身的原因,而不是把别人的错误当作护身符。

  北宋名将种世衡是范仲淹的老部下,范、种两家可谓世交。熙宁年间,种世衡的儿子种古因为违法被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举报,种古大怒,也举报范纯仁私自开仓放粮,结果种古被流放,范纯仁也遭贬职。

  元祐三年(1088),范纯仁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登上宰相之位。许多人都以为种古倒霉的日子到了,可范纯仁做的第一件事,却是推荐种古为永兴军路钤辖,并任隰州(今山西隰县)知州。面对人们质疑的眼光,范纯仁解释说:“种古天性不错,当初他应当以他父亲的军功授官,他却推让给了弟弟,有‘小隐君’之称。种古也很有军事才能,在抵御羌族入侵中立有战功。他虽然犯过错误,但不能一棍子打死,应该给他改过的机会。至于他与我个人的恩怨,我时常反省自己,先辈与种氏上世有很深情谊,如今引起种氏子孙讼告,是因为我不肖,哪儿用去讨论其中的是非曲直啊!”后来种古闻知此事,十分惭愧,写信向范纯仁道歉,范、种两家和好如初。

  范纯仁可谓善于自省的人,和别人发生了矛盾,他并不是依仗着身份或权势,指斥别人的不是,而是先从自身找原因。这种方法称为“自镜”法,即以人为镜,观照自己的不足。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要求自省必须以人为镜对照检查自己,对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应主动学习、自觉看齐;对别人的不足则要引以为戒、防微杜渐。

  孟子将这种方法总结为“反求诸己”,并以射箭作喻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说,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孟子还进一步解释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足够;治理别人却没有治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是否智慧不足;待人以礼却得不到别人以礼相待,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节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省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由此可见,自省的重要特征,就是内向性。它是通过反省自己,而不是尝试改变他人,来达到道德的完善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所以,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省自己,遇事能够观心自省,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省察克治 如去盗贼

  拔除邪念见澄澈

  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其中第二条便是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这种静坐类似于佛家的“禅坐”或“禅定”,不同的是,佛家追求的是断除妄想,而儒家的静坐则是一种自省的方式,外表静无声息,但内心进行的却是激烈的斗争,以拔除邪念,去恶向善。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在家乡开馆授徒,有一天,一个老乡急等用钱,想把自己的一块地卖给王阳明应急。王阳明并没有买地的打算,回答说:“您是农民,以地为命,把地卖了以什么为生呢?”于是借给了他一些钱,便打发他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王阳明带领弟子出游,在城外看到一块田地,依山傍水,开阔僻静,四周的环境优美至极。王阳明一看非常喜欢,不禁脱口而出:“唉,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呀,如果在这儿建一个书院,每天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讲学岂不快哉!”他的话音刚落,就见几个学生面面相觑,一个学生忍不住对他说:“老师,这块地正是那个要卖地给你的那个老乡的,您没要,他已经转卖给他人了。”王阳明一听,眉头一皱,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一看就是后悔了。随即,他找一个地方席地而坐,静坐冥思起来。学生们不敢打扰,静静地在一边侍立。

  过了一会儿,王阳明才睁开眼,面带微笑地说:“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内心也很后悔,这就是我内心的贪婪和私欲在泛滥,现在私欲已经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到愉悦了。”说完,便又神情自若地带着学生继续游玩起来。

  一件有利的事,因为没有得到而心生后悔,这是人的常态,但王阳明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善于运用自省的方法,迅速剔除贪婪、懊悔之念,让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澄澈的状态。这种自省的方法,孔子将其归结为“自讼”,亦即自己与自己打官司。他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我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便自我责备的人。

  朱熹这样解释“自讼”:“讼,攻责也。而今讼人,攻责其短而讼之;自讼,则反之于身亦如此。”所谓讼,就是争辩责任,评析对错。今天说的讼人,就是对他人的缺点错误加以批判,而自讼,就是反过来对自己也是这样。也就是说,自讼是一种自我审判,它的突出特征就是即时性和彻底性。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所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

  自省,不仅要对过错之事进行反省,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深处将好色、好利、好名等“一念萌动”进行甄别、克制,治标更要治本,从根本上拔除病根,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三省吾身 时时检点

  涵养德性在常功

  自省的修养之功,不能过一段时间才搞一个回头看,而是应该作为一种日课,时时刻刻进行自我省察,自我反思,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北宋赵概是个品行高洁的大臣,他性情敦厚,沉默寡言,曾与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同在馆阁任职。欧阳修才高八斗,看不上有些木讷的赵概,当他就任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后,干脆以缺少文采为由,将赵概贬官为天章阁待制。赵概无端被贬,却并不以此为意。后来欧阳修被人诬陷与外甥女淫乱,皇上震怒,没有人敢为欧阳修说话,只有赵概上书替欧阳修辩解说:“欧阳修因文才出众才成为皇上的近臣,皇上不能随便听信谗言,轻易诬蔑他。”有人问赵概说:“你不是与欧阳修之间有怨恨吗?”赵概说:“以私废公,我不能做这种事。”后来欧阳修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才知道赵概原来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非常惭愧,两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赵概的德行并非源自天生,而是勤于修行的结果。史书记载:“赵康靖公概,居恒置一瓶及黑白二豆于案间。起一善念,投一白豆于瓶;起一恶念,投一黑豆于瓶。初则黑豆甚多,既而渐少。”赵概为了严格要求自己,准备了两个瓶子,如果是做了好事,或起了善念,就把一粒白豆投入一个瓶子中;如果是做了坏事,或是起了恶念,就把一粒黑豆投入另一个瓶子中。开始时,黑豆总是比白豆多,赵概便时时内省,努力磨砺和克制自己,通过不断的改过迁善,瓶子里的白豆越来越多,而黑豆越来越少,他最终也成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受到世人的尊敬。

  除了用数豆子的方式自省,还有一种方法称为“功过格”。明清两代,很多人都是功过格的力行者,如明代会稽人陶望龄,将这一过程描述为:“每日置一空格于榻前,临卧时逐事稽查。善者画一圈,不善者画一叉。月终总较一月功过,年终总较一年功过,对神前证盟。”功过格是在纸上分列功格(善行)和过格(恶行)两项,功格、过格按类别、条款被赋予大小不等的数量值,主体可以每天、每月、每年按数值计算功过,以精确掌握自己的道德状况和道德理想实现的进度。

  无论数豆子还是功过格,都属于“自察”的自省方法。这种自察强调的是经常性,儒家称之为日课,要求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地进行自省。朱熹把自省看作“平日著工夫”,只有常加省察,使良心常在,当私意由外入侵时,才能以主待客以逸待劳,否则便会心无主宰为私意所胜。

  数豆子和功过格实现了对自省的定量评价,使自省的内容更加具体、翔实而贴近生活实际,使自省的方向更加精确。自省者能够通过数量或数值的变化,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因而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知过必改 见过速改

  去恶从善方为圣

  《左传》里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发现错误不是自省的根本目的,改过迁善,使自身得到完善才是终极目标。

  北宋宰相吕蒙正小时候受了不少苦,曾与母亲靠寺院接济勉强度日。后来他刻苦攻读,高中状元,迈入仕途。虽然官越做越大,但他一生清廉自守,克己奉公。晚年时,府里有位厨师善做一道美食,名“鸡舌汤”,吕蒙正很爱吃,于是鸡舌汤成了早餐的必备食谱。有一天,吕蒙正闲来无事到花园散步,忽然见墙角多出一座小丘,宛如小山,便问侍从这是何人所筑。侍从回答说:“这不是土丘,乃是厨师为相公平日熬鸡舌汤所丢弃的鸡毛、鸡骨堆积而成。”吕蒙正大吃一惊:“我怎会吃下这么多鸡?”侍从说:“一只鸡只有一个舌头,相公喝一碗汤要用多少鸡舌?鸡舌汤又喝了多长时间?”吕蒙正听完,为自己的奢侈而深感惭愧,从此再也不喝鸡舌汤了。知过必改的吕蒙正以德行为世人所重,《宋史》评价他“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

  自省不仅是通过自察发现问题,更需要通过改正错误而达到自控的境界。孔子的弟子子贡有句著名的话:“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不是因为他永远不会犯错,而是因为他从来不回避错误,而且还能主动及时地纠正错误。

  “过而不能改”才是真正的问题,诚如东汉思想家徐干在《中论》中所说:“夫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失体丧心之人,祸乱之所及也,君子舍旃。”意思说,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叫做迷失本心;反思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就叫迷失天赋的德性。迷失本心和德性的人,就是灾祸降临的对象,君子是不会这么去做的。明清之际的哲学家李颙以自省改过诠释“三达德”:“知过谓之智,改过谓之勇,无不知、无不改谓之仁,千圣心法,尽在知过改过之中。”人就是靠这种内在的自我认知、自我纠正的自省状态得以修身进德,改不足于无形,获提升于内在。

  儒家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就是“内圣外王”,即“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所谓内圣,即在于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和人格境界。在儒家看来,自省是在道德修养上真诚与自觉的表现,因为一个人能否实现自我完善全靠自己,别人是帮不上什么忙的,这便是所谓“君子求诸己”。宋代学者卫湜说:“修身之道,自省而已矣。”要达到“内圣”的境界,就必须在“内自省”上下功夫,只有坚持自省修身,才能不断在克己迁善中超越自我,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