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从《发微集》看陈振江先生史学新取向
沽上丛话
天津红色文脉(二)~~~
周末文丛
世界植物仿生装置掠影 (四)~~~
~~~
~~~
电影频道
佳片有约~~~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沽上丛话
天津红色文脉(二)
吴玉如的文人风骨
石玉

  吴玉如先生有一幅行书手卷,题为《代东北流亡上当政疏》。此作具有典型的吴氏书风特征,文辞、书法皆精绝,真实记录了吴玉如先生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个人遭遇与心迹,颇具史料价值。

  吴玉如本名吴家琭,晚年自署迂叟,是现代津门的鸿儒大隐,书法亦称“大手笔”,一生以读书为本,而不以书家自居。他早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学校,与周恩来是同班同学。1915年,吴玉如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朝阳大学。此时家中突遭变故,其父吴彝年过世,吴玉如只得赴吉林投奔伯父,不久又因性格倔强,屡次与伯父发生冲突,在征得母亲同意后,毅然出走哈尔滨,投奔父亲的旧交傅强。傅强时任哈尔滨道尹,在吴彝年生前因二人政见不合,早已断交,然而仍对吴玉如这位故人之子多加关照,后将其引荐给当时东北政坛的显赫人物马忠骏,因吴玉如聪明好学、办事勤恳,深得其赏识,屡被拔擢重用。1925年马忠骏辞职寓居,营造遁园(今哈尔滨马家花园),成为哈尔滨文人雅集之所,一时才俊会聚,而吴玉如挺秀其间,更被马忠骏聘请为家庭教师,教授其子女。马忠骏的九女儿马淑蕴才貌双全,比吴玉如小14岁,在马忠骏夫人韩素的撮合下二人结为连理。

  然而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陷入战乱,吴玉如只得携家眷入关避难,其家产与图书全部化为乌有。1932年秋天,吴玉如全家终于绕道回到北平。经历了个人家庭颠沛流离,更目睹时局之艰辛,作为一个有气节、有道义的读书人,吴玉如忧心国事,如鲠在喉,《代东北流亡上当政疏》正作于这一时期。其文云:

  东北沦陷,举国震惊。生非其地者,已恨河山之破碎;代安其土者,尤痛丧乱之流离。匡复无时,伤心曷已。揆留于彼土,号称三千万。为有田园庐舍,难责皆归,而逃于此邦,何止数千人。岂无祖宗垄墓,咸失其所。国家多难,黔首何辜。褴褛之氓,已闻振施钟粥;衣冠之士,讫叹遭遇颠连。某等迹寄平津,心栖辽海。若谓家山在望,国府不尼其行;则是叛背无妨,忠愤反形其丑。纵末叶早轻气节,士类难称;岂当政不恤廉贞,群流安仰?奸回不罪,得意于傀儡之邦;沦落无依,灰心在父母之国。一听自生自灭,不问何去何从。此挽人心委怜国步矣。若谓斯多不学,类属弃材,则当百政铨选之时,庸无一割铅刀之效。果甄别已审,虽弃置宜甘。且也木屑竹头,备之皆堪陶用;东金南箭,合之可证周官。历尽艰难,报国皆知自奋;终分畛域,图强非所敢期。某等如将涸蹄涔,行索之枯鱼之肆;似已吞骨鲠,必出之喉咽之间。疏以直陈,至祈洞鉴。

  此作品原件支离破碎,其最后三行仅存照片,为李鹤年先生所藏,经修复专家用现代手段拼接为完整的作品,才使人得以一窥全豹,实为难得。

  文章首述山河破碎、民众遭逢苦难之状,因作者亲身经历,故真实动人。而对于那些丧失气节的奸邪之徒,吴玉如则态度鲜明,绝不与之妥协。在全家避难途经长春时,郑孝胥曾邀请吴玉如留在伪满洲国担任要职,吴玉如毅然拒绝,所谓“奸回不罪,得意于傀儡之邦;沦落无依,灰心在父母之国”,或即指此。“木屑竹头”“东金南箭”二典,前者出《世说新语》陶侃故事,后者见《尔雅》,吴玉如在此即是为流亡的广大人士发声,亦有自荐之意,意在虽经离乱,仍欲以区区之身报效国家,真可谓一片丹心。

  该作上承二王,点画纵横,而丝毫不显纤弱之态。米芾曾评价颜真卿《争座位帖》:“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此语正可用来评价此作。

  吴玉如先生虽为一介书生,但观其一生行迹,不慕荣华利禄,始终坚守气节。在东北居住期间,上世纪20年代中期,周恩来到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经常与吴玉如联系,在中共六大结束后,曾在他家住过两次。其中一次周恩来的处境很危险,吴玉如将其安顿家中四五天,并提供了路费。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蒋介石欲召见,吴玉如不愿应之,留书周恩来与张伯苓,飘然遁去。这些事迹与其作品正相表里,于今仍见风骨凛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