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读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26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伸阅读
散发人性光芒的“传承之剑”(图)
钱科峰
《中国宝剑史──龙泉宝剑》,卢江良著,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在中国古代冷兵器中,剑是寓意最为丰富的杀器,上战场可为兵器,入庙堂可作礼器,秦皇汉武倚剑而朝,震慑君臣,就有了权杖的意味。宝剑甚至还可作为舞器,杜甫诗中的公孙大娘“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一部剑史就是一部军事演化史,更是一部冶金进化史与人文发展史。如今,欣见卢江良先生捉笔为“龙泉宝剑”著史立传,可谓剑气文锋两相宜。

  古代铸剑鼻祖欧治子,曾在丽水龙泉铸剑,又在越地为越王允常铸得五剑。据传欧冶子越地铸剑处──绍兴平水剑灶,与作者卢江良先生老家富盛相邻不远,他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当代铸剑师张叶胜相识,得知龙泉宝剑传承千年名列“国家级非遗”名录,欣然为“龙泉宝剑”著书。

  众所周知,宝剑之源在吴越,吴越之剑在龙泉,一把龙泉宝剑代表着一部中国宝剑史。因此,卢江良从中国宝剑发展史切入,采取大历史的叙述,以采访式的札记,以及溯源式的考证,还有课题式的梳理,围绕龙泉宝剑的历史,解析其多重文化意义,用浓墨重彩的笔调,描绘了其从辉煌跌入低谷又涅槃重生,并在传承家国情怀中迎来新的时代。纵览全书,不仅写尽了宝剑的三生三世,也挖掘了剑出龙泉的历史必然与因缘际会。

  是宝剑选择了龙泉,还是龙泉孕育了宝剑,为何宝剑在龙泉能够生生不息传承千年?欧冶子之后又有多少铸剑师薪火相传择一器终一生?卢江良以他一贯擅长的在故纸堆里寻求不同视角,以个性化的思维与非主流的逻辑叙事说理,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给人以深入浅出的文化张力。在他的笔下,剑是冷血的,而铸剑人的心却像炉火一样热烈,正因为这种热烈与专注被代代相传,龙泉铸剑炉的火种才千古不灭,龙泉的剑依然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在这部书里,我们可以发现,被称为“中国古兵器活化石”的宝剑,流传至今早已失去实用功能,更多的意义体现在文化符号的象征,它的传承因而尤其艰难,从欧冶子铸王者之剑,到现代铸剑师锻造“国礼”,他们用心血淬炼名剑。“作者在宝剑上淬打文字,真个是火花四溅,乒乓有声。”文化名家黄亚洲在《龙泉宝剑》的“序”中如此感言。“淬打”两字,确实精妙,把作者的用心用情用力都说到了点子上。如果说,龙泉的铸剑师们,锻铸了一把“非遗之剑”。那么《中国宝剑史──龙泉宝剑》一书,则是卢江良先生用文字淬炼的一把“传承之剑”。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绍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