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东莞一位市民反映有个路口的人行绿灯设置时间过短,自己年迈的母亲难以按时通过。当地交警部门调研后,延长了绿灯时间。无独有偶,近日听朋友说起类似的事:在某十字路口,一个年轻人在人行灯变绿时疾步过马路,没想到中途灯变红了,小伙子退也不是进也不是,只好继续穿行。结果刚过路口就被交警拦住,称他违反了交通规则。小伙子请交警跟自己重走一遍,看看能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通过马路。
和红绿灯“赛跑”,看起来是件小事,却折射了服务短板。在城市设计的概念中,有“友好型城市”这样的说法,即城市的设计要给人们带来便利和舒适感。绿灯时间过短,显然是一种“不太友好”的设计。在城市生活中,还有不少类似情形,譬如走在长长的马路上,好久才能见到一个垃圾箱;公共厕所设置较少,人们遇到内急找不到方便之所……也许有人会说,这些不过是特殊情况,是小事,但越是小事,越考验城市服务是不是充满人文关怀。
一种服务能不能令市民满意,最简单的检验办法,就是到实地去调研,听听市民的声音,根据实情做出相应调整或改进。比如,想知道老年人过马路需要多久,不妨以他们的步速走一走;想知道残障人士需要哪些便捷服务,也不妨亲自坐在轮椅里体验一把。城市的治理要更专业化、精细化,类似互动必不可少,越是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越能实现多元共治,让群众的生活更便捷、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