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丛 屹 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朱绍岳 本报评论员
经济发展的根基在于市场主体。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企业活力迸发、竞相发展,将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朱绍岳: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是优质营商环境的最直观体现,也是一个城市的“金名片”。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做优各项政务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的是优渥土壤。
丛屹: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成本。一个地方是否适合企业落脚、发展,首先就看这个地方的政务服务是否高效便捷顺畅。服务的速度快、力度强,企业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内在驱动力也会更强。市场复杂多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企业是直接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主体。因此,以政务服务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仅要通过“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松绑,还要拓宽渠道,广泛听取企业的发展诉求、分析研判行业发展的动态,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服务,助力企业应对新情况新问题,驶入发展快车道。
朱绍岳:市场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用好法治的力量,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良好环境,能够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丛屹:法治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其良性运行的制度保障。同样,对于致力于创新创业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尤其是在一些新兴领域,他们探索的,多是之前少有人涉足的市场和环境。如何让他们大胆地去闯去干,又不逾越“底线”“红线”?这个时候,就迫切需要用好法治的力量。比如,前段时间我市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一方面为企业立下了明确的“底线”,对企业的一些行为做了合理有效的约束,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也体现出“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理念,给了企业充分的自由施展空间,让企业可以放心地在市场中大展拳脚。
朱绍岳: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三个“敢”字,背后是对企业和企业家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的期待。这既需要企业担当主力“出征”,也需要政府做好“支前”工作。您认为,应该如何搭建桥梁,实现“双向奔赴”?
丛屹:市场竞争,主角是企业,但政府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是互为条件的,二者各司其职,才能实现“1+1>2”的效果。互信从哪里来?可以从健全的产权保护制度中来,从透明的政企对接机制中来。拿天津来说,不久前举办的天津2022·中国企业家大会上,打头阵的议程就是向企业家汇报、请企业家建言。此外,天津五部门还通力合作,在全国首创“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机制”,这些举措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也让市场主体充分了解了城市的政策指向、发展方向。只有主动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才能有的放矢地营造市场环境,更好地激励企业家去创新创造。
朱绍岳:好环境是“干”出来的。但怎么干、干什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精心用心,让企业既可以享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又能够集中力量,大胆放手创新创造,这是需要不断加强的重要环节。
丛屹: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何尝不意味着要发挥好干部的能动性?但主动靠前、积极服务,也需要掌握技巧和方法。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干部转变视角,把企业当“用户”,体谅其难处痛处,尽心竭力当好店小二,真正做到与企业家手牵手、心连心。同时,企业不仅要有好的“保姆”,也要有好的“帮手”和“伙伴”。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有针对性地为关联企业进行牵线搭桥,让市场主体能够携起手来、共同发展。比如,不久前成立的天津市津商联合会(津商会),旨在引领和服务好广大津商企业,使之成为“津商平台”和“津商之家”。注重发挥商会、行会、协会这些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企业之间加深交流合作,市场主体的潜力可以得到充分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