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本书包括史念海先生代表作20余篇,均曾发表于《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学术专著或期刊中。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史先生毕生研究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军事学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全书收录注释2600余条,详尽周至;保留并精修原作所有插图60余幅。
本书兼具较高的学术性和适度的普及性,是一部普及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进而弘扬中国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地理学读物。
早在抗战时期,史念海先生与顾颉刚教授合著《中国疆域沿革史》,志在唤起全国人民的警觉,他曾说过国家的“每一寸山河,不应当轻易地付诸敌人”。史念海先生不仅将研究祖国的历史地理视为一门学问,更将其视为史学家所履行的天职,即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新中国成立后,史念海先生一系列论文集均以《河山集》命名,“河山”二字,有多重的分量是无法衡量的,以之命名需要著者有很深的学术功底和宏大的气魄,更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可谓理性与情感的交织与升华。
《中国的河山》分为上下两册,是史念海先生历年作品的精选集,有着深刻的学术思想渊源和爱国主义精神基础。书名不仅是因为这本书汇聚中国山川地理的精粹,更因为在其中融进了史先生的家国情怀。本书开篇《祖国锦绣河山的历史变迁》,对祖国的疆域沿革、地形演变、道路交通以及经济都会等内容提纲挈领,全面讲解。上册《黄河在山陕之间》《济水与鸿沟》《三门峡与古代漕运》等篇章,以一点带全貌,对所研究问题不仅局限于一域,而是全局性讲解与梳理。下册《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春秋时代的交通道路》《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秦汉时期国内之交通路线》《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渊源及其途中的都会》《隋唐时期的交通与都会》,以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从春秋到隋唐的交通道路、经济都会,属于历史经济地理领域基础性、开创性的成果。鉴于史先生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的巨大成就,本书还收入了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如《关中的历史军事地理》《秦岭巴山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等。
本书以详细的阐释、广博的征引以及优美的文风,使祖国山河之壮美浮现于字里行间,即便足不出户,读者也可以借由史念海先生的精彩讲述,清晰、系统地了解中国地理人文的深厚渊源。
学术泰斗也是讲故事的高手
《中国的河山》聚焦我国历史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展现大好河山的富饶与壮阔。史念海先生是闻名海内的大学者,普通人看到很可能会望而生畏,从而对其作品退避三舍。但大学者并非板着面孔说教,他们非常乐意向更多人分享其知识和见解,史先生也不例外。先生是一名讲故事的高手,文风紧密而细致,其文娓娓道来,让人欲罢不能。那么,本书是如何在讲述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兼顾通俗性和可读性,让“大学问”也能“接地气”的呢?就让我们走进书中具体内容,领略大师笔下的“平易近人”。
一方面,编者选篇时,重视收入史先生大手笔下的“小文章”。比如《壶口杂考》《略论秦直道》《函谷关和新函谷关》《论雁门关》几篇,篇幅在先生著作中相对较短,但见解超卓、知识内涵丰富。另一方面,一些文章立意高远,研究方法独特,语言平实浅易,有助于读者从历史的考察中推进和深化对现实的思考。
例如,史先生在《古代的关中》一文中提到关中地区古时风貌,以读者的视角运用优美精妙的语言进行了描写。“关中地区东起函谷关。人们到关中来,函谷关是必经之路。那里不仅雄险异常,而且景色也特别幽美。人们在绝岸壁立的道途中前行,其上柏林荫蔽,谷中殆不见天日,人们甚至不称这里是函谷,而另命名为‘松柏之塞’。过了‘松柏之塞’,又逢到一片桃林,苍翠绿叶,杂着灼灼花朵,会使人们感到关中真是山川林谷美,天材之利多。人们过了桃林之野,又会看到华山松涛……”这段描写如同一位高超的电影大师用长镜头呈现的影像,关中地区如画般的美景历历如在眼前,让人深深为之吸引、感动、自豪。
再如,在《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祖国锦绣河山的历史变迁》中,史先生对唐代扬州兴起条件的分析是从扬州所在运河附近的交通因素入手,把长江下游经济区内的位置条件、交通条件、水利条件、物产资源条件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而且结合了大量历史记载的实证;而对于扬州萧条原因的分析,则是将自然、人文原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比较,使人们对扬州衰落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研究硕果始于“迈开第一步”
史念海先生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曾评价道:“在中国几千年学术史上,还没有产生过一部能将历史文献和野外考察结合起来研究的历史军事地理著作。”可见,史先生这一研究方法的突破性。
史念海先生认为,历史地理学应“以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相结合为研究这门学科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其自传中,史先生谈到“野外考察对于地理学的研究者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对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者来说,至少在目前仍还未相习成风。尤其对于我这个从研究历史,进而研究历史地理的人来说,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要更多领略祖国锦绣河山的胜境,就应该从迈开这第一步开始。在这将近十年中多次的野外考察,不断地扩大我的研究范围,改进我的研究方法。”
那么,本书又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举性的研究方法呢?例如《略论秦直道》一文讲述了秦始皇的直道,是由云阳通到九原的大道,用以防御匈奴的内侵。时过境迁,这条道路不复为世人所知。为了寻找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秦直道,史先生在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由汉甘泉宫遗址附近循子午岭北行,野外考察一个多月,发现子午岭上的直道“旧迹俨然,道路宽广,整齐划一,竟没有变动”。通过这次实地考察,结合历史资料,史先生撰写了《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后又进一步撰写《略论秦直道》,绘出了秦直道路线图,开秦直道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先河。
在写作《黄河在山陕之间》时,史先生通过对黄河流域多次考察,补充了文献疏漏,详细论述了黄河中游的侵蚀、侧蚀、下切等问题,以及由于黄河变迁引起的城乡兴废,还探讨了今后治理黄河的方略。同样的,《壶口杂考》一文,也是史先生两次考察壶口,亲眼所见与《水经注》相对照后完成的,使得《壶口杂考》中关于壶口的地貌特征,壮观景色描绘得历历如绘,纤悉无遗,读者阅读竟有身临其境之感。
《函谷关和新函谷关》《汉中的历史地理》《关中历史军事地理》等文中,史念海先生在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发现了许多文献记载不尽确实之处,澄清了“潼关”“函谷关”等在军事史上极为重要的条目。
历史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史先生取得了诸多创新研究成果,从而开创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