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0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追踪
中华传统艺术进校园
以美育开拓心灵的广度(图)
本报记者 胡春萌

  从古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它更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今天,如何向青少年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如何以易于年轻人接受的方式创新美育的路径,是美育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

  日前,南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化学院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与高校美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为期两天的线上会议中,来自海内外各高校、艺术研究机构的36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的美育教育工作者,围绕美育理论及文学、美术、音乐、戏剧、曲艺、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等多个门类进行了主旨发言和经验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高校师生观看了会议直播。

  传统艺术要主动与年轻人“贴心”

  在本次会议期间,由南开大学京剧传承基地创编的南开京剧校史剧《爱国三问》,通过天津北方演艺集团融媒体中心“小北剧场”和“南开慕校”平台向公众播出。该剧在艺术形式上融合了京剧与话剧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抗日战争期间南开人与日寇巧妙周旋、背负着国仇家恨在西南边陲坚持办学、奋力保存中国高等教育星星之火的历史,展现出中国人民智慧勇敢、坚忍不拔、初心不改。

  谈到为什么要创作《爱国三问》这样一部京剧校史剧,该剧编剧、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刘佳表示:南开跟京剧是很有缘分的,我们希望在今天的美育教育中,延续这种传统,传承南开的精神。

  “提到南开的戏剧教育,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话剧艺术、是‘南开新剧团’。实际上,南开与京剧艺术也有很深的渊源。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于1930年访问美国,取得空前成功,为中美文化外交作出了贡献。梅兰芳先生访美时,当时南开教授、张伯苓校长的弟弟张彭春先生,是梅剧团的总导演。在那个时候,京剧──一个积贫积弱国家的古老艺术,能够感动当时西方的观众,这与活动规划、宣传策略是分不开的。张彭春先生作为学者,他的学识为这次活动成功进行提供了保障。此后,梅先生访问苏联的演出,也有张彭春先生的帮助。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是演出,还是中国民族戏剧和西方戏剧的一种高端艺术、学术交流。这种交流是站在了中西方平等对话这样一个高度上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是很难得的。南开对于京剧的海外传播是有贡献的。南开跟京剧是很有缘分的,梅先生也曾到南开大学来过。张伯苓校长本人也很喜欢京剧,与一些京剧艺术家有比较密切的交往,也帮助这些艺术家排新戏等。”

  “在做京剧美育教育的时候,我有两个初衷,一是让京剧把我们的年轻人变得更好,二是让我们的年轻人把京剧变得更好。我们综合性高校应该做的事情是培养高水平的观众和高水平的研究者、传播者,这些人是会在传统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京剧艺术在面对未来的市场时,如果台下都是高水平的观众和研究者,都是懂行的传播者,那么这门传统艺术的未来也会变得更美好。”刘佳表示。

  作为南开大学京剧传承基地的负责人,刘佳介绍:这些年在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尝试,例如艺术党课、体验式艺术讲座+演出、展览+现场教学、京剧MV、模拟文化市集……共举办了300多场特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积累经验。传统艺术与现代年轻人之间,是需要沟通桥梁的,这种桥梁要与他们的生活有关,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与能够打动他们的情感有关。只有搭建起这样的桥梁,美育才能达到浸润年轻人心灵的作用。在创作《爱国三问》的时候,首先,我们用京剧讲南开的故事,在剧情上就与学生有贴近性。其次,让南开的学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从事前期后期制作,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故事中所表达的“南开精神”。《爱国三问》中有一个唱段《越难越开不畏险》,这里边的唱词是改编自张伯苓校长的一句话“南开南开,越难越开”。这个唱段作为我们京剧实训课的一个保留曲目,学生们要一起学唱。学生们在学唱的时候是很骄傲的,而且,把“越难越开”这几个字放到《爱国三问》具象的故事情节中,学生们会更直观地体会到南开精神。

  传统艺术是不同文化沟通的桥梁和底气

  今天,世界变得越来越多元,各种思想、理论层出不穷,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今世界的年轻人,又面临很多相似的社会现状。不同文明的碰撞、不同思想的交锋、不同文化的交融,让年轻人更需要找到沟通的桥梁,找到对话的语境。而传统文化往往蕴含着不同文明的思维逻辑和处事态度,成为出身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了解彼此的出发点。

  美国犹他大学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终身教授吴伏生,长期以来在犹他大学讲授中国古典诗歌,他介绍:我与美国学生分享中国诗歌的精华,发现他们很能体会陶渊明诗歌所表现的感受和意念。虽然陶渊明所生活的古代中国与当今美国在很多方面差异巨大,但我们与陶渊明一样,都面临着一个根本的人生选择,即在纷乱局促的社会上,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与期待,我们如何发现并选择一个令自己感到充实、自由的人生与事业?在这种语境中,陶渊明的诗歌便具有了超越其时代与国度的现代和全球意义,其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便被置于一个世界文化的背景中,供我与来自西方文化传统的美国学生共同欣赏和辨析。陶渊明诗歌风格的清纯之美以及它所表现出的自由向往,常常在美国学生心中引起触动,使他们因此了解甚至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从中获得适于自身的人生启迪。

  在谈到高校美育时,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秘书长衡正安表示:今天,站在东西方文化的视野下,会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面临严重的问题,强势的“现代文化”使我们浸染其中而不知。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文化是可以断层的,而美学思想是文化的核心精神。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断层之危,加强传统美学教育乃当务之急。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造就了独特辉煌的东方艺术,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不仅是多元、丰富的人类审美精神的需要,更是传统美学思想安全的需要。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书法是高校传统美育最好的切入点,今年又被教育部列入一级学科。高校不仅担负着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重任,更肩负着普及、传承、弘扬书法知识的任务,同学们通过书法的学习不仅可以写好汉字、陶冶情操,也可以体会其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美育引导年轻人感悟生活理解人生

  蔡元培曾经说过:“美育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面对当下生活的喧嚣和各种不确定性,通过传统文化引导年轻人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从而勇敢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成为美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诚然,审美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和感受幸福的能力、人生的快乐有着必然联系。”澳门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穆欣欣在谈到美育的价值时说:以美育完善当下的教育机制,让我们的下一代懂得接受美、欣赏美和传播美。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架构,礼乐传统中的“乐者,乐也”,是使快乐本身成为人生理想和人格的最终实现,既是审美,同时也是人生。

  穆欣欣表示,中国戏曲是一门集传统文化大成的综合艺术,以诗礼乐、孔子“仁学”的基础形成中国戏曲的内涵特质和以美为依归的外部表现。如表现悲哀时有音韵、有节奏的长歌当哭;表现醉酒、惊恐、疯癫时内心外化的身段动作……七情六欲的表现无一不美,是中国文艺最高级的审美形态。谈到中国戏曲的审美,不可忽略的是它以真、以善为创作底色,即情感的真实和对大众、对苦难表现出的关怀和悲悯。美育是关乎心灵的教育,今天的美育不仅要让人看到美美与共的审美多样性,更要让人看到美背后的真与善,以达到美育目的──在审美过程中修身、修心,以“完成自己”,陶冶、造就一个有历史文化意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人。

  谈到美育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时,南开大学副校长王新生教授从哲学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我们所说的美育中的“美”是目的,而“育”则是途径和手段。美育就是要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完善,也就是我们说的立德树人,美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格的完美发展。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最后的《判断力批判》,谈的就是美学的问题,当然也包含着美育的问题。那么在康德看来,审美的能力是沟通知性和理性的桥梁。人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能力永远无法认识诸如无限自在之物这一类超越性的存在,这在康德看来,不仅仅是因为“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更是因为对人的认识能力来说,有涯和无涯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二律背叛,也就是说人的认识能力本来就是为了应付有限的东西。但是在审美中,人们却可以架起一座体会这些超越性存在的桥梁。在俞伯牙的《高山流水》中,贝多芬的《命运》中,在敦煌壁画的飞天舞姿和《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我们或许可以体会到那种通过科学认知永远无法达到的无限性存在、超越性存在。我们或许无法科学地说明它们的存在,但是我们在审美中却可以体会到它们的存在,体会到它们的崇高和伟大,并且因为它们而让我们感到生存于世的意义。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艺术能让我们超越琐碎的现实生活、活出精彩的缘由。

  “艺术,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油盐酱醋茶的奔忙中,体会到平凡生活的诗意,发现生命的价值,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诗意的栖居。”王新生总结,“艺术,也让我们在为提升个人生活而奋斗的同时,能够想到更崇高的东西,想到超越自我而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不仅为个人谋一个好的职业而读书,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而读书。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过度内卷,才不会随意躺平。也许这就是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