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酒店是人们休憩、社交和享受美食的场所,而经过岁月更迭,酒店的那些人与事就成了历史,更沉淀出文化。那些百年大饭店,是一个城市的博物馆,也是穿越时空的历史舞台。
《日出》常态化露天演出
“利顺德故事”将鸣锣开场
近日,在天津惠中饭店原址前的大铜钱广场上演的话剧《日出》,成为津城最热门的文旅项目;以天津利顺德大饭店取材创作的话剧《津门大饭店》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津城大饭店”再次走入大众视线。
当曹禺经典走到“大铜钱”
国庆假期,金街大铜钱广场因沉浸式话剧《日出》人气爆棚。 天津人艺的演员在原兴业银行的露台上对望曹禺笔下故事的发生地——仅一街之隔的惠中饭店原址,近百年前的场景生动再现,让观众驻足观赏,感受戏剧魅力。这一项目已成为金街大铜钱的常态化沉浸式演出,每个周末,观众都能与曹禺笔下的“潘月亭”“王福生”“陈白露”等人物邂逅,近距离感受话剧中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感受天津城市文化底蕴和魅力。
1935年10月,一个常年客居天津法租界惠中饭店的交际花自杀,周旋在她身边的各色人等随即四散而去,曹禺感触颇深,联想到女星阮玲玉和艾霞服毒自尽的新闻,催生创作冲动——写一部“敲碎技巧”“不太像戏”的“较为深刻”的新戏,用以摆脱“对于《雷雨》的厌倦”。曹禺先想到“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这句台词;“于是我决定写《日出》”;于是他在惠中饭店开始了构思,并最终选择了这个饭店作角色活动的场景。
传统的话剧《日出》开篇,是以陈白露所居住的惠中饭店华丽的休息室为故事场景。舞台上陈设着金线刺绣的沙发,凌乱地摆放着各种现代式桌椅,桌上散落着电话和洋酒,表现陈白露过着上等人奢侈却又混沌的生活。而此次在金街大铜钱,“陈白露走出饭店”穿越到当下,带来全新的戏剧视角。现场通过开场的舞会表演,所有的演员带动观众互动,沉浸到舞会的喜悦、交流氛围当中。同时,剧中的部分戏份还分配给了现场观众,与演员一起表演,共同感受戏剧的魅力。
共话大饭店
《津门大饭店》主创
希望在这座“大饭店”中,在话剧的舞台上,既可以看到古今交融、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津派文化和津门历史,也可以看到刚毅豁达、心怀家国的天津人文精神,让观众看到天津人不仅有诙谐松弛的处事态度,还有海纳百川的气势气节。
话剧《日出》观众
天津的建筑太有特色了,风貌建筑和演员已领观众一起“穿越”。我们得知演出路口是近代天津繁华的见证,就更加震撼。
“陈白露”对着原惠中饭店的方向说话剧经典台词,在故事原发地演出这段故事,确实带来惊喜的体验感。这才是沉浸式感受天津的历史文化氛围,深度了解天津的城市人文底蕴。
“津门大饭店”讲述天津风云
正在紧张创作的话剧《津门大饭店》,将于12月20日至22日在天津大剧院迎来首演。利顺德大饭店在160年时间中从未搬迁,是保持原址原貌并始终经营至今的高级酒店。该剧导演方旭表示:“话剧将创作背景选在利顺德大饭店,是因其年代久远、历史厚重。经过不断调整优化完成了现在的版本,希望能交上一份完美答卷。”
在中国风云突变的历史时代中,大饭店金钥匙管家陆东升见证着出入大饭店的宾客们的变化,也深刻体会了家国情怀。出身名门的白芊羽在亲眼目睹了发生在大饭店中的种种闹剧后,坚定地走向了革命道路,保护被日本人觊觎的国宝金编钟、揭穿了国民党的阴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故事中,教育家张伯苓、金融家陈亦侯、民族资本家钱若孝、艺术家梅兰芳等不同领域的人们,以各自的方式践行着自己的救国理念……
《津门大饭店》的主创团队已经前往利顺德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阅和实地考察,大到饭店的风貌建筑和利顺德博物馆,小到酒店保留至今的菜单、票据,各界专家学者举行了十余次研讨会,以确保剧本的真实性。面对厚重繁杂的历史背景与故事线索,主创人员删繁就简不断修改完善剧本,形成主题鲜明、情节紧凑、人物饱满的戏剧故事。
通过话剧作品,利顺德和天津的渊源将得以生动体现。这不仅是利顺德建筑风格上融合了中西特色,见证了天津近代建筑风格的演变,更体现在人文交流方面,大饭店成为众多历史名人驻足、交流的场所,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珍贵的回忆。
新报记者 王轶斐 单炜炜 老照片由收藏者唐文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