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城市神韵 百年博物 聚集天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从罗别镇的小屋到马场道117号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逐梦东方” 开启中法民间人文交流
从罗别镇的小屋到马场道117号
单炜炜 王轶斐
  《探秘北疆博物院》纪录片现场拍摄情景

  于树香(右3)在罗别镇桑志华的家门前留影。桑志华没有后代,房屋也已易主。

  桑志华的护照

  《北方之声》的报道

  在桑志华生前住的公寓

  中法两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在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视野下,以桑志华逐梦东方所引发的中法科学文化交流、民间人文交流一定会越来越密切,并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

  《探秘北疆博物院》

  先导片正式发布

  新报专访制作人

  电影化的质感

  讲述动人故事

  在本次天津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创建110周年国际研讨会上,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策划拍摄的主题纪录片《探秘北疆博物院》先导片也在开幕式上发布。

  央广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探秘北疆博物院》制片人张越佳,在接受记者采访介绍相关拍摄情况时表示,纪录片将以电影化的质感和细腻的叙事,来讲述北疆博物院的动人故事。

  张越佳介绍说,摄制组已经完成与北疆博物院专家团队赴法探访桑志华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的旅程,进行了跟踪拍摄;也在北疆博物院和天津自然博物馆完成大量的空镜、藏品、研究成果、工作纪实等内容的拍摄和制作,“目前看到的先导片就是这些工作的成果。”

  《探秘北疆博物院》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天津市委宣传部共同策划合作拍摄的系列纪录片,共有4集,每集25分钟。

  下一步,摄制组将继续推进拍摄。张越佳告诉记者,会沿着当年桑志华的路线和重要地点回访和探寻,以电影化的质感和细腻的叙事来展现当年他科考历程的艰辛,科考成果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另外也会大规模拍摄与北疆博物院相关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等,会积攒大量丰富的素材配合风格化的影像视听方式打造一部纪录片精品。”张越佳表示,在当下这个时代,为广大观众展现北疆博物院这座独具特色的博物馆的动人故事,同时,从科学和学术的角度展现中国自然历史研究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成果,去激发大众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支持。

  原在政府工作的历史学博士于树香,22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桑志华和北疆博物院”。在溯源了桑志华的人生经历中,于树香本人,也成为了中法民间人文交流的使者。

  叩开大门 

  追寻“桑志华之谜”

  “22年前,我在研究天津城市文化特点时,得知坐落在马场道117号的北疆博物院,当时已经有了80多年的历史。”于树香翻阅了尘封久远的桑志华在华期间科考探险的一些资料,并在2002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历史教学》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研究的文章,当时并未引起多少关注,她却愈发对这个课题感兴趣。

  两年后,于树香的一篇图文并茂的《享誉世界的北疆博物院》在《天津日报》发表。首先,受到了当时在自然博物馆工作的黄为龙老先生的感谢,黄老是1963年从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研究所调到天津的。“他邀请我到北疆博物院来参观。”2004年12月的一个早上,于树香第一次走进还作为标本仓库的北疆博物院。

  当时,由两个工作人员掌握钥匙,两人同时才能开门。于树香踏进去的第一步就感觉:迎面扑来的樟脑味,以及——冷,以至于工作人员给她拿来一件军大衣,才稍稍能抵御寒气。在这里,黄为龙和当时的自博馆长向她介绍,这些都是当年桑志华留下的原件。

  震撼之余,于树香深觉这些资料需要进行系统地整理甚至抢救,“桑志华绘制的地图,很多已经很脆了。”在于树香的帮助下,自博获得一笔拨款,成立小组专门扫描地图。同时,于树香积极呼吁,希望原北疆博物院的南楼能重新为博物馆使用,“2016年,终达成共识,南楼移交自博。”

  在国际上也引发一系列反响。此后8年的时间里,于树香接待了100多位法国专家学者,尤其是2012年6月19日,时任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带领一行人,专程从北京到天津来与于树香晤面,一同参观北疆博物院,详细了解她研究桑志华所取得的成果。从此,于树香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连续几年被法国驻华大使馆邀请参加法国一系列重要交流活动。

  这些,都促成了于树香在2015年远赴桑志华的家乡法国的罗别镇之旅,她要去寻找答案:“一个法国人,为什么花了25 年时间在天津创建了一座博物馆!”

  在罗别镇,当时的镇长居伊·于阿高兴地对于树香说:“你是访问我们小镇的第一个中国人,法国和中国很友好,见到你很亲切”。

  于树香也了解到,成就斐然的桑志华在当地却显得相当籍籍无名。

  故乡寻源

  幼年晚年的故事

  “他没有留下后代,连房子也易主他人。”但镇长为于树香准备并介绍了桑志华及家人的资料与图片,还召开座谈会讲述桑志华及家人的故事:桑志华的父亲曾是当地小学的老师,去世前还做过教区财产管理委员会的司库,母亲是农场主的女儿,桑志华的哥哥还曾担任过这里的镇长,“在中国25年的时间里,桑志华就只因为母亲去世回法国一次。”

  在桑志华的旧居前、小学里以及镇里小河流旁,于树香徘徊许久,一些之前未解之谜,渐渐有了答案。

  桑志华从小就对动植物产生兴趣,常在田野中捕捉昆虫,并装到瓶瓶罐罐中观察;小镇的河边有一个古老磨坊,100多年还能工作;这里的气候宜人,与中国华北地区相似……这是他将来选择科考的起因?他在中国25年考察中拍摄了各地磨坊的渊源?他选择天津的原因之一?

  离开罗别镇,于树香拜谒了桑志华的墓地;还走进他晚年在巴黎的公寓,“工作人员告诉我,桑志华几次申请回中国,都被所在机构拒绝,于是,他每天都看报,想在字里行间找到北疆博物院的消息。”……一些散碎却之前在中国尚未获得的资料,逐渐汇总到于树香手中。

  1914年之前,他向往东方,并立下“军令状”,要去黄河以北进行科考,要建立一座博物馆;1938年,因为日本侵华被迫停止工作回法国,之后,他一直想回中国,他已把天津当做自己的家,那里有他的孩子——北疆博物院。为此,他献身科学、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他在中国逐梦、圆梦,他最终也遗憾未曾再回中国。”

  到了罗别镇第二天,当地《北方之声》用三个版报道于树香访问桑志华家乡的活动。也因为这次访问,于阿镇长组织成立了桑志华古生物学研究协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2020年,集合于树香18年研究心血的《法国“进士”逐梦东方——1914—1938年桑志华来华科考探险记》出版,在国内学术界、史学界引发轰动。她还把书邮寄到法国。今年,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到罗别镇拍摄,现任女镇长拿出这本书给记者做介绍,而且于树香也得知,桑志华曾就读的小学二楼,增设了一个展台,上面的照片是根据本书中桑志华及家人图片收集来的。于树香对记者说,自己很欣慰:“中法民间人文交流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友谊的种子播撒了,就会生根开花,枝繁叶茂。”

  新报记者 单炜炜 王轶斐

  图片由天津自然博物馆、《探秘北疆博物院》摄制组及于树香女士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