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各地送灶期盼来年更好 戏里灶王 赐福逗乐最接地气~~~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0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各地送灶期盼来年更好 戏里灶王 赐福逗乐最接地气
过小年 北三南四 时不同美意同
单炜炜 王轶斐 摄影 李双印
街头卖“祭灶糖”。李双印 摄
清代杨柳青年画的《打灶王》。(资料图片)
旧时供桌上的面食。
张君秋和刘雪涛的《彩楼记》。(资料图片)

  (上接13版)

  地大物博 有差异才更有意思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过年的习俗也不尽相同。过小年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景,但腊月二十三和腊月二十四却成了北方和南方小年的时间差。

  各地小年日期不同

  时间跨到正月十六

  小年“送灶”,自古百姓供灶王爷吃糖瓜,粘住嘴、甜了心,“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期盼来年一切顺顺当当,是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因地域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全国各地过小年的日子也不相同,时间横跨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六。有资料记载,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除夕。但北方的绝大部分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则基本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这一日之差又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源自古代官民的“官三民四”,即宫廷贵族于腊月二十三祭灶,普通百姓则在次日进行;另一种解释与各地对历法及农事节气有关,南方部分地区的农业周期与北方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小年日期的微调。正如前文所说,史学界更普遍的观点,是清朝雍正帝改变了北方百姓的习俗,小年就从腊月二十四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三。而在南方,小年依旧还在腊月二十四。

  扫房贴窗花 剃头过年

  在北方小年这天,“扫房”或者“扫尘”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这在南方也叫“掸尘气”,“尘”与“陈”谐音,其用意是把穷运晦气扫出门。一大早,家里的大人就会叫上小孩子们,准备长长的工具将房屋上平常打扫不到的蜘蛛网、灰尘等都打扫干净,要一尘不染,同时还要将被褥、旧衣服都清洗干净,将门窗玻璃、碗筷等也要擦洗干净。

  在北方的传统民俗中,剪窗花也是小年要做的事情。小年夜当天,老人们就会拿出剪刀和彩纸来,将漂亮的窗花贴到自家的窗户上,窗花的形状可以有很多种,但是大多数都是十二生肖图案,或者是吉祥如意的字样,因为这些图案汉字预示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这是旧时的说法。在北方的传统习俗中,正月是不可以剪头发的,年三十晚上直到初二晚上也是不能洗澡洗头的。所以小年这天,就需要沐浴理发,干干净净迎新春。当然这些老例儿在今天已经不再适用。

  粽子馒头 求个好彩头

  “民以食为天”。“糖瓜”是天津在小年最知名的“季节限定”食品,而从南到北,国人过小年又都吃点啥?

  广东潮汕地区,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的农村各地会纷纷杀牲蒸馃,为神饯行;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在江西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人们会在小年这天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保住了大米、花生、芝麻等原香味口感与健康营养,吃起来别有风味,寓意“团团圆圆”。

  山东,家家户户从小年开始忙着做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这些面食从和面、醒发和制作上都非常讲究,很费工夫,口感非比寻常,用来春节待客作为主食。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筋道,入口绵软。其谐音为年糕,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而对于南阳人来说,没有火烧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每到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用面粉加红糖烙烤而成的红糖烧饼、芝麻酱糖火烧,供不应求,民间取其谐音,预示来年红红火火。

  原来你是这样的灶神

  有资料记载,远在夏代,灶王爷已受民间祭祀,甚至秦汉以前,灶神与门神、井神、厕神、中溜神,合称“五祀之神”。追溯其“来历”,更是各说不一。此外,在民间传说、文学作品、文艺作品中,灶王的形象也相当丰富,比起好多“高高在上”的“神仙”,更接地气。

  炎帝黄帝都是源头 应节戏里挨打挨骂

  典籍中“来头不小”

  从“头”论灶王,典籍中的记载可谓是五花八门、“来头不小”。

  《淮南子》中记录:“故炎帝于火,而死为灶。”《事物原会》则是:“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同样的《淮南子》,有注为记:“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于灶。”在《风俗通义》中又变成:“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后汉书》和《酉阳杂俎》记录:灶神名禅或单,但都是字子郭,“穿黄衣,夜间披发从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除凶恶。”

  此外,还有说灶王灶神又叫“髻”“苏吉利”“隗”“壤子”等等,而且并不都是老者形象,“髻”“隗”就是“状如美女”。其全衔,经过历代发展为“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

  城市文化研究学者唐文权介绍,在民间传说中,灶王姓李或者姓张,也没有确切说法。比如姓李之说,有的说是铁拐李的化身,有的说是源于老子姓李,在过去一些农村地区,流行的俗语中也有“灶王爷你姓李 ,打理照外全靠你 ”。

  姓张的来源就更加广泛了,有说叫张单,历经人间疾苦后成神;还有说是玉皇大帝的亲属,故也姓张;还有说姜子牙封张奎、高兰英夫妻为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但在《封神演义》一书中,两人被封七杀星、桃花星,可见民间传说有着极大的演义成分。

  天津著名的戏曲博主“戏迷知音”研究整理应节戏,提到“《秦中岁时记》中有‘岁除日进傩,皆做鬼神状,内二老儿,为傩公傩母’,这里所说的傩公傩母,就是常说的灶王爷灶王奶奶。《江震志》中记载‘二十四日,丐者涂抹变形,装成女鬼判,叫跳驱傩索之利物,俗呼跳灶王。’”他说,宫廷祭灶的承应戏是《太和报最》《司命赐喜》,讲述太和君及玉池夫人诸神奉玉皇大帝的命令查人间善恶,诸神查清楚以后报告给灶王,金星奉天旨赐福给民间的故事。

  念白应景“炸”了台

  “戏迷知音”还讲述了这样一个天津往事。

  1955年1月16日,是京剧名家张君秋、刘雪涛在天津演出的最后一天,剧目居然是首演《彩楼记》。告别演出贴新戏,几乎是没有过的。那天剧场爆满,里面有一场祭灶,刘雪涛有句台词:“娘子今年腊月二十三,祭灶之期,理应糖果香茶纪念灶王爷……”台下齐声叫好儿,把演员们都弄糊涂了,普通的一句词儿,怎么就“炸”了?原来,大家忙着排戏演戏,也没注意日期,那天正好是腊月二十三,天津人特别重视这个节日,所以台词一出,自然在天津讨了个彩儿。

  民间祭灶的应节戏主要是《打灶分家》,也叫《打灶王》《紫荆树》,这是一出丑角为主的玩笑小戏。“戏迷知音”说,此戏是根据秦腔《田三嫂打灶》移植,讲述田氏兄弟分家的故事,饰演灶王的为零碎底包,脸涂成锅底色,戴单翅相貂,穿红官衣,斜挂玉带,不但挨骂还挨打。“该剧以幽默滑稽形式针砭兄弟间的是非,对世道人心都有讽刺味道,常作开场戏。”

  “戏迷知音”特别提到,在1938年5月份,鼓界大王刘宝全曾领衔演出过一场反串的《打灶王》,相当轰动。同年年底,杂耍艺人又再次反串《打灶王》,这次的阵容刘宝全换成了张寿臣,这一年也就成为曲艺演员反串京剧的起始年。

  除此之外,秦腔《战渑池》及京剧《五岳图》《地行图》,都是讲述姜子牙伐纣到张奎镇守的渑池,后封为灶王的张奎为黑花脸,灶王奶奶高兰英武旦应工;前辈京剧艺人俞菊笙的《窘得福》中有勾黑脸、挂黑满、扎全黑靠背旗的灶王爷;旧本《梅玉配》中也有灶王,揉金黑色脸谱,戴大排子黑蓬头;全部《药茶计》和《劝善金科》中的灶王,都是花脸应工;宫廷除夕承应戏《如愿迎新》中,有灶王爷与土地爷联袂迎如愿仙女的情节;此外,《钵中莲》《蝶归楼》《丁香割肉》《火龙传》等戏也有灶王出现,“戏迷知音”介绍,过去,在祭灶之后,梨园界就开始陆续地封箱封台迎接新年了。

  新报记者 单炜炜 王轶斐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