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众学者讲述小年风情 老照片“细说”祭灶风俗~~~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0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众学者讲述小年风情 老照片“细说”祭灶风俗
过小年 天津讲究二十三糖瓜粘
单炜炜 摄影 李志坚 林萍
旧时,临近腊月二十三,满大街卖糖瓜。
糖瓜最诱人。
杨柳青年画里的灶王爷形象。
糖瓜、关东糖,此时最应景。
直接贴在墙上的灶王像。
灶台上的灶王龛。
杨柳青年画中的祭灶。

  今儿就是腊月二十三,在天津的年俗里,是过小年也是祭灶的日子。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这一天对天津人来说,在过去属于年前两个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另一个为腊八),不仅仅有糖瓜,还要准备茶水、草料等各种讲究。也正是从这一天起,进入了正式的忙年阶段。

  二十三“送”上天 除夕夜“请”回家

  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又称送灶、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等),小年。年俗中,这一天的头等大事是糖瓜奉上,送一家的“户主”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去,期盼“户主”在“述职”之后,“回宫降吉祥”。在传统相声《对春联》中,开篇的垫话就是这“灶王对儿”。其实,“灶王对儿”还有另一个也是相当普遍的下联:“下界保平安”。城市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天津老照片”团队成员张翔、唐文权、陈硕收藏的一系列民俗老照片中,就有明证。

  在天津收藏协会会长、民俗专家何志华的记忆中,“旧时在天津,家家的灶台上都有神龛,或是单龛 ,只供奉灶王爷的画像,或是双龛 ,供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画像。”何老说,过去供灶王都是独龛,所以天津卫有句歇后语:“灶王爷龛儿——独座儿”,后来民间可能觉得灶王爷一个人太孤单了,就给灶王爷找了个老伴儿,凑成灶王爷、灶王奶奶一对儿。神龛上除了灶王对儿以外,还常常写着“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

  对于祭灶仪式,天津历史文化研究者李弢介绍说,清代张焘自幼侨寓天津近三十年,光绪年间其所撰《津门杂记》中记载:“津俗到腊月二十三日晚间,每家送灶神升天,备粘糕饴糖,名曰糖瓜,供之。祝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一天天黑以后,放过鞭炮,行祭灶仪。家里供糖瓜,一边摆供一边念念有词:“年年腊月二十三,灶王老爷去上天。没有什么好贡献,吃个糖瓜把嘴粘。”通俗点说就是“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

  李弢说,祭灶还要有茶水,有句老话说得好:“灶王爷,本姓张,一杯清茶三支香”。当然也不能少了草料(秣草),因为这是给灶王爷上天喂马用的。唐文权用单弦牌子曲名段《五圣朝天》中灶王爷的唱段举例,“他供上了糖瓜与糖饼,有关东糖与南糖,他还有那草秸儿与料豆儿,又把清茶斟上。也买来芝麻秸儿还有松柏枝儿,那元宝千张。有这小双包儿一对,还有一股高香……”唐文权说,这基本上相对“全乎”了,但贫富之家供码不一。李弢说,天津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祭灶的一系列事务性工作,都由家中男人们来办,把供品摆好,主祭者焚香叩拜,同时把供奉一年的“灶王码”,连同元宝香烛松柏枝等全部焚化,表示灶王升天。

  送上天,还得再“请”回家来啊。老例中,是在除夕夜贴一张新的灶王像,将灶王爷这一家之主“请”回家,而且回来的时候,是与诸神回来过年,旧年俗叫“全神下界”。“表示灶王已在上天交代完毕公事,又已重临人间。”李弢说,灶王爷的木版水印神像,大多来自天津杨柳青,因为这里有“版画之乡”的美称。“单龛”和“双龛”的区别,有一种说法是与家中是否有“鳏寡之人”相关。

  化开糖抹灶神嘴上 祭完灶全家分享

  祭完灶,并不是当天所有仪式都结束了。还有重要的一项年俗,也是随之要进行的——“把祖宗及已故老人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供果”。天津著名民俗文化专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解释说,这就叫“挂影”,得一直祭拜到大年三十。

  祭灶这一天最时令的食品就是糖瓜了。李弢说,供于灶王爷,“是因其要上天汇报家里一年的情况,糖瓜祭灶,糖瓜又粘又甜,意为让灶王爷多说好话,少说不好的话。”1925年,鲁迅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祭完灶的糖瓜,自然是全家分享,糖瓜多用麦芽糖制作,自然是小孩子们的最爱。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中心是空的,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相当解馋。也是从这一天起,家长们开始“唠叨”孩子们要多说吉祥话,一些犯歹或不好的词语都要“忌口”,这种自律在年节上也是一种期盼和美好的表达。

  糖瓜都是提前在市集上买好的,和糖瓜一起售卖的还有长条的关东糖,据说在京津地区制作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至明代。关东糖是冷凝而成,在祭灶中还有一个“特殊作用”。老人将关东糖化开,抹在灶王嘴上,直接张嘴闭嘴都是甜言蜜语。

  祭灶需要全家参与,这也是小年团聚之时,团圆饭也就各家各有讲究了。然而京津地区还有一句老话叫:“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谭汝为教授解释道,腊月二十三这天是债主催债讨债的高潮,欠债者往往要熬到吃饺子的除夕,那天才没人登门讨债。

  小年“提前”从清代开始

  关于哪天祭灶,天津一些史料记载也不完全相同。

  前文所述,《津门杂记》中记载是腊月二十三,但在《新校天津卫志》中,又记为“二十四日,相传灶君朝天,设糖果而饯之。”李弢在讲述祭灶历史时说,早在春秋之时,就有祀灶之事。从夏日祭灶改为腊日祭之,始于汉代。宋朝时,就已经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那时候还没有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说,因此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历史更为悠久。

  李弢介绍道,宋代祭灶日被称为“交年日”,表示近于旧历新年之节日。“直到清朝雍正年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此后北方地区也开始效仿,于是腊月二十三祭灶变成北方过小年的固定日子。”

  天津文人中,以风俗抒情,留下不少“祭灶”诗作。袁枚《随园诗话》中曾记录一位天津“守节”的女诗人赵恭人,她也曾做过一首《祭灶》:“再拜东厨司命神,聊将清水饯行樽。年年破屋多尘土,须恕夫亡子幼人。”到了清代周宝善作《津门竹枝词》:“灶王要见玉皇神,腊月廿三属下旬。垒起糖瓜元宝样,多言好事莫粘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丙寅天津竹枝词》中,冯文洵写道:“屈指嘉平二十三,东厨打扫灶王龛。糖瓜粘口荒唐甚,好话只应也不谈。”都有着时代烙印。

  到了小年,也是忙年开始。过了今天“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忙年开始,“辞旧迎新”的喜庆劲儿越来越浓了。

  (下转14版)

  新报记者 单炜炜

  资料图片均由“天津老照片”团队提供

  摄影 李志坚 林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