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肺炎支原体?
支原体肺炎在肺炎患儿中的占比从年初的2%-3%,在9月底上升到5%-6%,10月初上升到10%-20%,10月中旬上升到40%-50%,呈现高峰流行态势。目前基本维持在这一比例没有上升,可以说已达峰值,但支原体肺炎重症患者还在增加,这与重症发展的滞后性有关。
肺炎支原体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它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原微生物,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是一种常见的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非典型病原微生物。可以在人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有定植,各年龄组儿童均可被感染,最常见的是5岁以上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可引起多种疾病,包括普通感冒、咽炎、扁桃体炎、鼻炎、鼻窦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可引发肺内外合并症。
肺炎支原体能独立生存,没有细胞壁,常见的抗生素,如头孢、阿莫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肺炎支原体是无效的。
不要焦虑恐慌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温和的惰性病原体,发展成重症比例远低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绝大多数孩子都属于轻症,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表现为感冒、支气管炎等。其中有10%-30%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这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发展成重症。
每名患儿的身体条件不一样,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有个体差异,而且从感染到康复有一定的临床过程。有的家长在孩子患病后非常焦虑,要么盲目用药,要么希望早日康复,误认为输液(静脉注射)会利于患儿康复,提出尽快在门诊或住院输液治疗的要求,其实过度治疗与治疗不足同样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为积极应对冬春季传染病,减少流感、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情况,本市发布了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社会面防控措施,从学校、学生、家长、医疗机构及其他集体单位等方面给出具体防控建议。
学校及托幼机构防控措施
1.严格落实晨午检,发现在校师生出现发热/咳嗽/皮疹/腹泻等症状时,督促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积极治疗,居家休息避免参加集体活动,避免在传染期内或排除传染病前在岗或就学。
2.做好因病缺勤病因追踪与登记工作。对因病缺勤的学生了解缺勤原因、症状发生情况和就诊信息,若诊断为传染病,应在确定无传染性后复课。及时登记上报晨午检记录表。
3.发现疑似传染病疫情报告辖区疾控中心。校医或保健老师在汇总全校结果后若发现异常应及时与班主任核实,疑似传染病疫情及时上报学校主管领导和辖区疾控中心。
4.加强日常开窗通风,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
5.进行日常清洁和消毒,做好环境清洁卫生工作,在卫生间、洗手池等场所设置充足的洗手液或肥皂等卫生用品。
6.加强疾病防治教育,宣传疾病防控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养成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7.对出现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例的班级持续进行症状监测、病例管理并加强消毒、通风等工作。
学生应对措施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或接触不洁物品后及时洗手等。
2.出现身体不适时立即报告老师和家长,避免带病上课。
3.增强体育锻炼,规律作息,合理膳食,提高免疫力。
4.外出佩戴口罩,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
家长应对措施
1.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皮疹/腹泻等症状时,尤其家中或孩子玩伴中出现类似症状时,及时就诊治疗,避免带病上学。
2.加强日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与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医疗机构防控措施
1.严格实行预检分诊制度,防止普通门诊和发热门诊患者交叉感染。
2.加强院感防控工作,避免院内感染。
3.加强院内公共区域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4.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配备齐全消毒防护用品。新报记者 李文博